拾遗之旅:深入了解赵无极两幅鲜为人知的画作

拾遗之旅:深入了解赵无极两幅鲜为人知的画作

两幅画作、跨越六十年的故事,由科恩家族娓娓道来。
两幅画作、跨越六十年的故事,由科恩家族娓娓道来。

《15.03.60》以及《07.06.60》由同一个家族珍藏60年。今年秋天,这两幅沧海遗珠将带着一段非凡的故事来到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这两幅画作是赵无极《狂草时期》(1959-1972)的早期创作——即他非凡艺术成就顶峰时期,标志赵无极在艺术路上由具象转变为抽象转变的巅峰之作,同时亦体现他将早期受传统中国艺术的熏陶和之后西方艺术的影响完美融合的艺术旅程。

赵无极,1966年; 摄影:PITZ © 版权所有

《狂草时期》的灵感源于赵无极1950年代后期的环游世界之旅,当时的他已是国际艺坛上一颗冉冉新星。赵氏在结束他的第一次婚姻后离开巴黎,于1957年9月抵达纽约,并与皮耶・苏拉吉及其妻子一同环游世界,由美国的各个城市走到日本,再到香港,最后于1959年重返巴黎。

眼前的两幅画作于赵无极1960年在巴黎法兰西画廊举办的第二次个人展览中亮相后,旋即被科恩家族收入囊中。这两幅画作陪伴科恩家族60年,因此科恩家族是诉说这两幅画作和他们背后故事的不二之选。以下且听科恩家族娓娓道出《狂草时期》在家族中的非凡故事。

今年10月,母亲即将庆祝95岁生日。万幸家母福寿双全,身体健康之余曾游历世界,更有幸褔美满的家庭。家母一生热爱艺术,而这亦是我们家族的共同爱好。我们所爱的艺术不限于画作,而是不同形式的艺术。我在纽约长大,记得当时我们家的每个房间都放满式各样的书本和画作;我们每个周末都在去博物馆或画廊,或观赏戏剧、音乐会、舞蹈或歌剧,非常充实。如此的成长环境是父母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纽约市城市景观。图片来源:UNSPLASH

最近,我帮助母亲从纽约搬到加利福尼亚州,让她可以住得更近其他亲戚。由于新居的空间有限,放不下她所有的藏品,所以这次搬家意味着她要为藏品「断舍离」。这次的「断舍离」过程需时几个月,相当漫长。我一边筛选要留下哪些藏品,一边为其他藏品安排去处。期间,我偶然在父母众多的艺术书籍中发现了赵无极画展画册的原版。我凭封面的图片认出这位艺术家的画作,但我并不熟悉他,甚至对他一无所知。但当我翻阅画册时,第14页上的照片正是父母当年购买的那幅画。索引标示其名字为《15.03.60》。当日我坐在沙发上翻看着这一页时,沙发后挂着的正正就是这幅画。

1960 年巴黎法兰西画廊(GALERIE DE FRANCE)赵无极展览的目录封面。

之后我上网搜索有关赵无极的信息,希望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联络巴黎的赵无极基金会,欲取得更多细节。基金会负责人立刻回信道,他们只从画册中的黑白相片中看过这幅作品,多年来一直寻找它的下落;至于第二幅画,基金负责人表示他们只从清单得知这幅画作的存在,没有相关的图片。根据他们的记录,来自纽约的科恩先生选购这两幅画,但是在纽约,姓「科恩」的人数以千计,他们一直都无法找到这位买家。「多亏你,我们才能让第一幅画的彩色版再现,并能将第二幅画加入赵无极先生的作品目录中。真的非常感谢您。」看完回信,我屏住呼吸,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

当我继续埋首整理母亲的藏品这项艰巨任务时,心中对父母的审美观更觉惊叹,更为他们踏上收藏家之路的过程心生敬意。在我梳理他们几十年来的艺术路上的照片和纪念品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这些珍贵的作品是如何来到我家的。

父母在1950年代后期结婚,不久之后,就搬到纽约。二十世纪中期的纽约是现代艺术的圣地,而父母出于好奇,会包容一切新奇、有趣和美丽的事物。他们经常结伴去画廊和博物馆,欣赏当时年轻艺术家在纽约展出的作品。当他们买下第一套房子时,决定逐步建立自己的藏品,只会在看到真正喜欢的东西时才购入,并不急于一次过买入所有艺术品点缀家居。他们在1960年代初开始会定期去欧洲旅行,每次都会选购一些新的艺术品,令藏品更见丰富。他们对那些探索新旧主题和媒材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情有独钟。

巴黎市城市景观。图片来源:UNSPLASH
《15.03.60》曾著录于巴黎法兰西画廊(GALERIE DE FRANCE)赵无极展览的展览图录。

1960年夏天,父母走进当时位于巴黎圣奥诺雷郊区街3号的法兰西画廊(Galerie de France),适逢赵无极在举办画展,展出的新作。父母迷醉于这两幅独具一格、富强烈美感的作品,也为展册上画家赵无极的故事所感动,二话不说便买下这两幅作品。赵无极以中国古典艺术为根基,并融合欧洲现代视觉表达语言,让我父母引起共鸣。这就是他们能融入生活的作品。

一如以往,他们每次都会乘坐「法兰西号」邮轮往返欧洲,而藏品亦会送到船上。看他们每次回家带来什么珍宝总是一场刺激又令人期盼的经历。看他们把新买回来的作品挂起来,我和姐姐、妹妹均欣喜若狂,并一直见证藏品数量随着年月增加。

赵无极《15.03.60》 | 估价:10,000,000 – 20,000,000 港币

至今我仍记得两幅画中较大的那一幅(我现在知道它叫《15.03.60》)在我家可谓地位斐然。从宽敞的前门走进我家,你会看到优雅、楼底高挑的门厅。家具和艺术品皆是20世纪中叶的风格,虽然当时的人并会这样称呼它们。门厅天花板上闪闪发光的Orrefors吊灯照亮了大理石地板。由门厅看出去,前方是父亲的图书馆,落地书架由地板伸延至天花板,摆满限量版书籍。你可以透过墙上的大窗户看到后院的斜坡,风景优美。门厅的右边则是主客厅和饭厅。

然而,现在我还记得门厅左边的楼梯通向起居区,就在楼梯的平台上,挂了那幅较大的赵无极画作,成为焦点所在,上方的一盏博物馆灯照亮画中较深的色彩。我总会把画作的正中央想象成一只飞翔中的鸟儿,从楼梯向上飞,一直飞向天堂。我认为,赵无极捕捉的这个形象充满情感和渴望,渴望飞向自由。我能明显感受到画中深沉的色调向我传达一种强烈的情绪。

赵无极《07.05.60》 | 估价:1,000,000 – 2,000,000 港币

相比之下,那幅较小、带迷人的橙色和灰色光芒的画作《07.06.60》,则感觉更温暖,似火。我发现,相比赵无极许多大型作品,尺幅相对较小的作品更吸引我观赏,与之共度亲密时光,进行视觉对话。

父母激发我们强烈的好奇心。我需要充份了解一件艺术品才能完全享受它:了解创作时代、艺术家的人生历程以及作品在文化史上的地位,这一切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再次发现这些画作是我经历过最精彩的奇遇之一,当中的精彩之处在于我了解到赵无极作为艺术家的人生和发展历程,以及唤起我脑海中的美好回忆。赵氏对古典形式和传统的探索、对书法的研究、从其父亲的学识中获益的良多,以及他在巴黎与同样在探索艺术新形式的朋友同行共度的热情岁月等等,这些都对身为收藏家和艺术家的我带来启发。受父母影响,我的姐姐与妹妹亦是收藏家,但我们各自的藏品形式各异。过去几个月,我重新审视父母的收藏品,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比以往更清楚意识到,他们购买艺术品是因为艺术品对他们而言别具意义,而并非着眼于作品未来会否升值。对于这一课,我实在受益不浅。

我衷心希望这些画作能找到一个好归宿,一个像我家过去六十年那样爱惜和欣赏它们的家。

現代藝術 | 亞洲

关于作者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