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一片奇岩古松之间,归隐幽山的士大夫独步其中。他心怀对故国的情思,远离世间繁嚣,寄情书画世界,将所思所感化作青山素岩,尽诉纸上。
处世厌多扰,入山愁不深。 安禅忘去住,高坐在梨床。
明朝衰落:清初四僧的诞生
明末清初,朝廷蓄弱,清军入主中原,引起连场屠杀,黎民百姓饱受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之苦。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四位明朝文人——朱耷、弘仁、髡残和石涛毅然剃度出家,归隐山中,全心投入艺术创作,后世合称「清初四僧」。四位遗民画家将心中悲愤化作笔下俊逸奇景,舒愤忧解,及后创立「新安画派」,对后世中国画坛带来深远影响。其中,传奇画僧弘仁(号渐江)的艺术生涯最为短暂,生平故事精彩动人。
弘仁生于安徽歙县,俗姓江,名韬。他一生勤奋好学,热爱看书作画,本是一名秀才。顺治二年(1645年),歙县义军抗清失败,唐王朱聿键(1602-1646)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王朝,心系明室的江韬决定离乡赴闽,立志抗清。
遗墨空陈迹,清歌发楚音。 披图百年后,感慨浃竦襟。
弃儒从佛,遁入空门
翌年,福州失守,无力挽救时局的江韬不愿屈就,毅然皈依古航道舟禅师,在福建武夷山出家,法名弘仁,字渐江,号梅花古衲。有学者指,弘仁削发为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抗清之志,一如当时许多归隐山林的士大夫。弘仁远离官场、出家修佛,不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更反映了这位士大夫所秉持的精神信仰。
出家后,弘仁寄兴自然,云游各大寺庙与道院,再回到安徽渡过余生。他潜心绘画、师法自然,最终成为「黄山画派」的创始人物。弘仁深悟禅机,其画作往往蕴涵浓浓禅意,笔触枯涩高古、清刚简逸。
过江如隔世,入寺不知山。 风气薄诗骨,夕阳浮醉颜。
隐逸与怀古:山水画中的二元哲思
弘仁的山水画高洁俊雅,笔法苍劲有力,流露出士大夫在无情的历史洪流下所面对的矛盾挣扎——隐逸之心与怀古之情。弘仁擅长拟仿倪瓒及黄公望的作品,笔下山水流露元代的隐逸精神。他的设色和水墨相得益彰,用笔瘦劲,一河两岸上可见清峻峭拔的自然景致,尽显倪氏画风。画中的山石疏密有致,构图落落大方,描绘出秀逸空寂的无人之境,使人有一种远离尘嚣之感,犹如黄公望笔下的水墨山水。
另一边厢,弘仁的作品亦展现他对故国的无限怀思,画中的高山峻岭令人联想起「北宋三大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北宋时期,山水画发展臻至巅峰,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弘仁的遗民意结深厚,他从范宽笔下的高远山水中汲取灵感,展现故国山河的雄浑壮阔,流露追古之情,同时以简逸笔风投影禅心,与北宋画风同中有异。弘仁巧妙结合范宽与倪瓒的创作风格,缔造全新的视觉语汇,表达他对前朝风华的追怀,同时亦流露他对淡薄红尘、归隐避世的渴望。
《书画合璧册》可谓将归隐文人的情结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意象丰富,面貌多变,画中渺无人迹、空灵静寂,树石静物等开,小中见大,寓意深远;其用墨着色简洁、逸气纵横,隐喻弘仁对避世的渴望,亦体现他心目中对前朝的眷怀之情。
禅心浑不动,僧腊静偏长。 心远物皆静,何须择地居。
书画合璧:隐逸文人的心中丘壑
根据画中的题跋所述,弘仁应连茹居士所委托,在剡藤纸小册上作画,再于对开页以楷书和行书题写沈周(1427-1509 年)诗,成品书画合璧、元素丰富,尤为难得。弘仁本来已经是一位成就斐然的诗人,为什么他选择题写另一位明代文人的诗句?
明朝画家沈周精通不同门派的画艺,博采众长,最终自成一家,成为「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他一生未应科举,隐居于田园之中,醉心吟诗作对。弘仁的人生经历与沈周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是否弘仁选择题写其诗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书画合璧册》中的画作并非诗句的具象演绎,它们两者各有喻指,但彼此相辅相成,在作品中完美共融,将文人的孤寂化作高雅的艺术作品,呈现画家的心中丘壑。
作为「新安画派」的先驱,弘仁的艺术不但启蒙了同一代人,后世的艺术大师如黄宾虹和张大千亦深受其启发。正如程邃(1607-1692年)所言:「吾乡画学正脉,以文心开辟,渐江称独步」。周亮工于《读画录》亦有云: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