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与尊荣:潘氏家族珍藏
潘氏典藏,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所存珍品,蕴千载青史,是古哲先贤思想渊流的传记。
潘氏典藏,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所存珍品,蕴千载青史,是古哲先贤思想渊流的传记。
潘氏典藏,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所存珍品,蕴千载青史,是古哲先贤思想渊流的传记。
潘 氏家族藏珍,承载的不只是个人传记,而是从十八世纪肇始历经沉淀的史诗。家族庋藏,由潘有为(1743-1821年)奠基,经过潘正炜(1791-1850年)听颿楼的扩展,传到潘祖尧(1942-2022年)所立的小听颿楼,集思博识,是累积两世纪品鉴、学问的结晶。纵历中国社会兴衰变迁,九代传承至今,历史意义无庸置疑。
「余夙有书画癖;三十年来,每遇名人墨迹,必购而藏之。」
听颿楼的故事,得从第三代启官潘正炜 (1791-1850年)说起。潘正炜学有所成,授翰林院编修。他又通法书、擅鉴辨,在潘家大院建听颿楼庋藏墨迹、丹青、铜印等,当中名家书画罕珍,时人称绝。庄申列为清末广东五家名藏,实不为过。
听颿楼藏珍首推宋仁宗与高宗临王羲之《兰亭序》卷,宸翰稀珍。王羲之《兰亭序》其文脍炙人口,其书被奉为法书至高经典,历代书家无不精研临摹。宋代第四位君主仁宗,在位时间最长,史评「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虽然日理万机,闲暇时寄情笔墨。仁宗法书著录已稀,传世作品更罕。赵室四代后,宋朝第十位皇帝高宗,又即南宋开国君主,也临《兰亭》。二帝法书合装一卷,题跋自南宋至清代道光,跨越七世纪。直至道光年间,宋代宸翰乃与《定武兰亭唐榻本》共裱一卷,但现已分道扬镳。 潘家珍存此卷,从潘正炜听颿楼到潘祖尧的小听颿楼,逾一百七十寒暑。
听颿楼旧藏书画,还得须提及石涛(1642-1718年后)的《搜尽奇峰图》卷,笔墨豪放,峻岭雄浑,公认乃其顶峰绝作,展中国古代山水绘画之极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潘正炜为所存书画古物,出版详细著录,有《听颿楼书画记》、《古铜印汇》 、《听颿楼集帖》传世,至今仍见再版印行,极为难得。前者附价目表,为史家提供了绝佳的文献资料,可从中窥视当时广东文人品味,见证士绅透过缔结姻亲、拜师学徒、财政赞助、交朋识友等组成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是以艺术史学家官绮云指,由文人主导定义的经典,长期向北京和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倾斜,听颿楼却为抗衡此狭隘思路引来一股重要清流。
在中国贸易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听颿楼的故事强调尊荣尚古的传统。潘家原藉福建,正炜属家族立业广州、定居番禺后的第三代。他的袓父潘振承(1714-1788年),洋人以启官称之,奠定家族基业,功不可没。生于福建,振承少时随父在吕宋从事贸易生意,在马尼拉信奉基督教、通晓西班牙语。十八世纪中叶,振承返国定居广州,乘着「一口通商」之利,与丹麦、法国、英伦多地均有贸易往来,经营丝绸、茶叶等买卖。
「潘氏乃广东洋行殷商中的名门望族。他们是唯一能够经营海贸逾百年的家族⋯⋯潘氏在贸易上举足轻重,很难想象没有他们的历史。」
潘振承促成公行重设,并出任商总,在广东叱咤风云。公行除了管理贸易事务,还得负责征收关税,以及保证外国商人与海员在华操守。公行在满清政府与外商中间担当缓冲的角色,有需要时更暂代外交官员,协助处理与欧州各国关系,负起斡旋、签约之责。1760年代,随着自家商号同文行的成立,以及个别洋行退出竞争,潘氏在贸易76份额中便占了12。到了1770-1780年代,潘振承同文行的生意蒸蒸日上,尤其在丝绸出口及与西班牙的贸易上独占鳌头。在清廷出口限制与欧洲市场需求之间,面对原材料供给不稳、海难损失等,潘振承总是沉着应对,在满清官员之间,更是游刃有余,深得外商信赖,备受敬重。
1788年潘振承辞世,四子潘有度(1755-1820年)继承父业,接管同文行。潘有度为人低调,但随着岁月增长,他成为行商元老,在海上贸易中的地位无庸置疑,先后两回出任商总,广受尊重。 然正因如此,即使他后来决心辞退职务、结束经营近半世纪的同文行时,满清政府迫使潘有度重返商坛。在1814年,退休不过七年后,潘有度以新商号同孚行续营外贸。
在潘振承的基础上,潘有度续为家族子嗣的仕学前途筹谋。受益于父亲潘振承的支持,门第溢书香,潘有度多名弟兄科举有成,功名既得,供职清廷。有度在番禺的宅第潘园中设私塾,积极栽培后代。他的儿子潘正炜,即前述听颿楼主人,在他辞世后接管同孚行,经营得道,同受景仰。
潘氏以至听颿楼的源起故事,不是个别富商的和寡曲高,而是整个家族对中外事物的好知敏求、孜孜不怠,共同以书香学养,让广州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枢纽。以潘有度兄长潘有为(1743-1821年)为例,他曾参与校对《四库全书》。乾隆帝下旨编修《四库全书》,收录书目数千,是中国历代丛书之最。潘有为辞官后醉心搜集书画古物,藏艺番禺潘园中,收蓄甚丰。潘正炜堂弟仕成(1804-1873年),同样经营海贸致富,在粤筑建海山仙馆以藏书画。
十九世纪中叶,国运逆转,但凭着百折不挠的家族精神,潘氏乘风破浪,奋力进取。随着清廷与西方列强关系逐步恶化,对外贸易首当其冲。潘正炜身为三代行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多次捐资抗英。但首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其他港口,从此十三行不再垄断市场,同孚行步向夕阳。清末时势所逼,潘家各房更是颠沛流离。
纵然如此,仗赖前人慧智,奠基立业,潘家人才辈出,族中多人入仕,或能书、或擅绘。潘正炜四子师征(1831-1894年)乃国学生,翰林院待诏、登仕佐郎,书法得欧阳询意韵,擅画梅花。 师征三子宝珩(1862-1927年),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从仕,又历任咨议局、财政局议绅。辛亥革命后,投资广州电力公司,出任总理,对粤地电力发展贡献良多。他又乐善好施,创办广东公医学堂(现广州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河南仁济留医院,泽延后世。 除了祖传古物,潘宝珩也嗜好搜集陶古物,丰富其藏,尤好钧瓷之雅泽丽彩,搜集不少绝世禹州佳品,为世传颂。
二十世纪初,部分族人移居香港,心仍紧系社稷,续写文化传承美史。潘宝珩次子恩恺(1912-1973年)在牛津大学攻读法律,回港后成为首位华人法官,曾任中央裁判处首席法官,为人尊敬。潘恩恺也以藏物为好,主攻邮票、鼻烟壶。香港沦陷日治期间,悉心存珍,力保家藏器物免受损伤佚失。
「收藏的原则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或留给子孙永享……只要有其他藏家接手,那保存古物的使命就得到落实。」
潘恩恺次子祖尧(1942-2022年)建筑事业有成,且热心公共事务,对社会贡献良多。少时因着热忱,原以艺术家为理想。及后受恩师启迪,望能对社会所需有更直接的贡献,决心立志,终成建筑名家。历任多项公共要职,包括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会会长、亚洲建筑师学会第一任会长、香港房屋协会主席、中国全国第八、九、十及十一届政协委员,在不同岗位惠泽社群。
眼見不少聽颿樓舊物流散,潘祖堯在祖傳瑰寶的基礎上,擴建收藏,命名「小聽颿樓」,以念先恩。受惠於黃寶熙(樂在軒主人,1907-1979年)及其子黃仲方(藝術家、樂常在軒主人,1943-2022年)的指導,祖堯尋珍集雅。又時與知音雅集,如建築師鍾華楠(1931-2018年)、書法家林悅恒(1935年生)、現代畫家如朱屺瞻(1892-1996年)、程十髮(1921-2007年)、黃永玉(1924-2023年)與黃冑(1925-1997年),志同道合,相知相交。祖堯博觀約取,搜羅法書、繪畫、陶瓷、家具等,門類寬廣,精品琳瑯。且又竭誠推廣中國藝術知識,積極提高賞鑑品味,1991-1993年更出任香港收藏家協會敏求精舍主席,對文化事務不遺餘力。
「從潘振承到潘祖堯,作為收藏家,他們以尊古臻善為旨,追求至善至美,勉力不懈。對探索的好奇、對生命的禮贊、對真諦的渴求,正是潘氏家族的故事。」
潘氏成就,九代傳承,豈能以一個收藏概之?他們共創的卓犖峻業,是望族的傳奇。他們的文化足跡,猶如其海貿輝煌,永垂青史。從潘振承到潘祖堯,作為收藏家,他們以尊古臻善為旨,追求至善至美,勉力不懈。對探索的好奇、對生命的禮贊、對真諦的渴求,正是潘氏家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