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年七月,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了袁运生距今最大型的回顾展,展出艺术家活力澎湃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作品。这幅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创作的大型壁画在1979年面世,但画中对三名出浴女子的描绘,却随即惹来连番争议。可近年画作却被重新定义,不但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的开创性作品,亦象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对艺术文化不断变化的态度。
袁运生回顾展只是龙美术馆过去一年举行的众多展览之一。在面积达33,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之中,先后举办了美国著名画家帕特・斯特尔、日本先锋艺术代表中西夏之,以及中国瞩目女艺术家梁缨等艺术家个展。当然还有包罗万象的永久馆藏展,从明朝画家文征明,以至当代巨星级代表草间弥生的作品均可以找到。作为这一年多姿多彩活动的总结,美术馆最近在上海艺术周期间呈献两个别出心裁的展覧,分别由馆长王薇及英国艺术史学家伊娃娜・布拉兹维克(Iwona Blazwick)担任策展人,以庆祝其浦东基地成立十周年。
若说十年前,要在上海找到如此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绝非易事,更别说一次过在单一美术馆的展覧欣赏。毕竟北京才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之都,而上海作为繁华的沿海大都会,其定位一向重商业而非文化。但随着上海的经济成就愈趋突出,打造自己成为文化之都,亦成为它迈向世界级城市的必经一步。
1996年面世的上海双年展,无疑是从金融中心蜕变为新兴文化目的地的重要起步点。但当时上海仍缺乏实体展览空间的基础建设,让公众定期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为此,上海市政府在2011年公布了一个雄心壮志的五年计划,矢志将文化发展,纳入沪城规划的首要核心任务。
除了建立官方的文化艺术机构,政府亦积极鼓励具影响力的藏家和投资者开设艺廊和博物馆,好让更多人能够接触他们的精彩藏品。由王薇及丈夫刘益谦拥有和营运的龙美术馆,便是这方针下诞生的众多私人艺术机构之一。美术馆的首个浦东大本营于2012年开幕,政府及后提供大额土地优惠,促成他们两年后在西岸文化走廊成立第二座美术馆,为8.4公里长的黄浦江畔走道添上另一文化项目。
在这股文化热潮下开幕的,还有余德耀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以及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等备受瞩目的私人博物馆。除了展出不同年代的中国艺术外,这些博物馆亦延揽各种风格的国际作品;这种多元化取态,正好符合上海悠久的中西交流和移民历史。对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偏爱,亦突显上海开放创新,勇于接触新事物的实验精神——特别是与相对保守的首都北京相比。这般胆识直接反映在沪城多个富开拓精神的展覧,例如2016年龙美术馆的「她们」展,呈现来自13个国家、横跨十个世纪的逾100位女性艺术家作品。当然,沐浴在一股耀眼迷人的大都市氛围,这批美术馆亦懂得如何大洒金钱吸引观众眼球,方法包括购入或展出殿堂级艺术家作品,如安迪・沃荷、欧拉弗・埃里森和露易丝・布尔乔亚。
但相比起一日千里的博物馆发展,现时上海市的整体艺术文化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上海正计划建立更加成熟的艺术保育、贸易和展覧机制,这些努力亦必然伴随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私人美术馆龙头早已在这些领域扮演关键角色,如龙美术馆大力投资在教育和学术研究,目标将文化变成日常社会肌理的一部分,而这些都是确立上海作为国际艺术中心地位的关键。参考过去十年的变革步伐,未来上海美术馆肯定会继续以惊人姿态,继续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