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莫如浮云|格哈德・里希特的写实与随机

变幻莫如浮云|格哈德・里希特的写实与随机

今年夏天,伦敦苏富比将在现代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欣呈格哈德・里希特的杰作《云彩习作(背光)》。这幅佳作体现了里希特对抽象主义、绘画与摄影炉火纯青的掌控,是难得一见的大师钜作。
今年夏天,伦敦苏富比将在现代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欣呈格哈德・里希特的杰作《云彩习作(背光)》。这幅佳作体现了里希特对抽象主义、绘画与摄影炉火纯青的掌控,是难得一见的大师钜作。

格哈德・里希特毕生致力以当代艺术的角度呈现风景,《云彩习作(背光)》正体现出这位艺术大师的远大志向。本作属于「云朵」系列,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艳阳之上的天边云彩,呈现壮阔辽远之感。变幻莫测的云朵在画面上定格,永恒停留在绘画与摄影、具象与抽象、自然与超自然之间,光彩灿烂,张弛兼并。

艺术评论家彼得・史耶道尔(Peter Schjeldahl)2020年在《纽约客》一篇文章里如此形容:「里希特的抽象作品不可思议,精妙绝伦,让人由衷惊叹。它们仿佛有自己的意志,主动降临创造者身上,而不是在其意念中诞生。」

在里希特的作品当中,《云彩习作(背光)》是画面最悦目的作品之一,其创作起源可追溯至数十年前。里希特成长在二战后愁云惨雾的东德,在苏联严格掌控的意识形态中长大,活在上一代人懊悔愧疚的阴霾下。随着年岁渐长,里希特开始探索更深刻的主题,眼界越渐开阔,技巧亦越见创新。他在天空的无垠空虚与纯净无瑕中感受到雄伟壮丽的力量,找到了精神上的宽慰。里希特绘画朵朵浮云,并不只为歌颂大自然的神圣庄严,同时亦旨在让观者反思——我们对现实最基本的认知究竟是对是错?

格哈德・里希特,《云彩习作(背光)》,估价:6,000,000 - 8,000,000 英镑

有别于一般以天空为题的画作,里希特的云朵并不只象征神圣力量,而是邀请观者探索绘画与摄影、大自然与崇高体验之间的关系。一如他本人在创作《云彩习作(背光)》的同年所言:「我想画一些美丽的事物。」

「我自视为绘画和艺术的继承者。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种广袤、伟大而深厚的文化,但我们仍身负传承的重任。无论是一心沉醉于昔日盛景,或完全放弃挣扎、顺应时势在糜烂中颓唐,两者皆不可取,但若想避免堕入任何一方,亦非易事。」
- 格哈德・里希特与本杰明・布赫洛对话,1986年

「云朵」系列是里希特最受推崇的作品系列之一,创作于1968至1979年间,更是其1980年代的摄影写实主义系列「蜡烛」和「骷颅」的基石。里希特根据云朵的形状修改光线与天气条件,与艺术史几个世纪以来多位艺术家的手法一脉相承,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文艺复兴时期以天堂为题的壁画和教堂祭坛联画、约翰・康斯特勃的云朵习作、约瑟夫・马洛德・威廉・泰纳氛围强烈的天空画作,以及贾斯帕・大卫・费得利奇的浪漫主义壮丽风景画。虽然里希特绘画云朵的手法与这些艺术家相类似,但当中所蕴含的意象却大相径庭——大部分艺术家都以云朵象征上帝的神圣力量,但里希特却一改传统,并不以这个图案暗示任何超自然力量。因此,他在1986年曾将自己的风景画作称为「布谷鸟下的蛋」,以此比喻自己的作品虽与一般的云朵画作相似,但蕴含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c.1817
贾斯帕・大卫・费得利奇,《雾海上的旅人》(图片由 DEAGOSTINI/GETTY IMAGES 提供)

本作令人联想起多位艺术先驱雄伟壮丽的视觉语言,包括米开朗基罗在西斯汀教堂穹顶所画的《最后的审判》(约1540年作)中超凡脱俗的飘渺浮云、约翰・康斯特勃著名的云朵习作,以及与里希特同为德国人的贾斯帕・戴维・费得利奇所画的《雾海上的旅人》(约1817年作)和《海边修士》(1808-1810年作)。相比德国传统的浪漫主义艺术家,里希特的作品中并无人物,只有无尽的天空与朵朵浮云。虽然描绘的是同一主题,但里希特以相片为本、几近科学的手法有系统地将这些浪漫主义的伟大风景作品「去浪漫化」。

「云朵」系列画作以摄影为基础,每一幅都有图可依,这些图片来自里希特在1960年代中开始搜集的相片、剪报与草图集合而成的「地图 」图鉴。本作的题目直接提及背光的摄影技巧,在此系列中独一无二。照片上的物像背光,是由于拍摄时镜头直面光源;在本作中,艺术家在画布上为回绕的云朵绘出了背光的效果。

格哈德・里希特

这些照片拍摄于不同的日间时分,有些是朗日当空,纯白云朵与蔚蓝天空形成鲜明对比;另一些是日出或日落,云朵围绕艳阳,映出满天霞彩。里希特运用精湛绝伦、细腻入微的笔触,在画布上绘画表面平滑而略微模糊的云朵,模仿摄影所体现的客观现实主义。艺术家在1972年接受艺评家彼得・萨杰(Peter Sager)采访时,曾谈论他以画作模仿摄影图像的渴望。

「对于我来说,摄影比艺术史更切身;它是我、是我们今日共同的现实。我并不是将它当作现实的替代品,而是把它视为拐杖,借助它到达现实。我需要照片的客观本质,让我可修正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举例而言,如果我绘画大自然里的事物,我会开始根据个人的视野和所受到的训练而加添自己的风格。但如果我看着相片创作,就可忘记我从那些渠道所学到的一切框条与准则,违逆自己的意志而绘画。对我而言,这有助我的作品变得更丰富充实。」

格哈德・里希特在他的工作室内,科隆,1989年所摄
©️ CHRIS FELVER / GETTY IMAGES ART
© GERHARD RICHTER 2022 (14042022)

云朵虽在眼前,却远在天边,无法触碰;它变幻莫测,从不定格停留。因此,古往今来的艺术家都有以云朵象征无法掌控的事物。里希特的另一著名系列「抽象画」中,亦经常出现偶然和潜意识的主题。艺术家将这个系列中的部分作品称为「自由抽象」,恰好表达他在创作时所热衷的不规律与偶然。

「按这种依赖随机选择、偶然、启发与破坏的方式创作,或许会得出一种特定的类型,但肯定不会出现一幅预设的作品。」
- 格哈德・里希特

「按这种依赖随机选择、偶然、启发与破坏的方式创作,或许会得出一种特定的类型,但肯定不会出现一幅预设的作品。每幅画作都必须从画家的逻辑或视觉逻辑中演变而成——它必须应运而生,一如无可避免的终局。我不会计划作品完成后的模样,希望以此达到大自然随意一角都能体现的相联与客观特质。当然,这种方法也尽可能运用了潜意识。我只想透过潜意识得到更有趣的东西,这要比我刻意思考所得之事要有趣得多。」

翻译:黄梓铃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Michelle Wong

當代藝術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