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之后,巴黎艺坛这场流动的飨宴出现了哪些座上宾?

午夜巴黎之后,巴黎艺坛这场流动的飨宴出现了哪些座上宾?

影海报上,巴黎左岸的街景上方,流转着梵高的《星空》。 《午夜巴黎》是以海明威的回忆录《流动的飨宴》为主要时空背景,极为灵动活泼地讲述1921-1926年间巴黎的艺文界,那艺术家与小说家觥筹交错、言谈之间思想碰撞出闪闪火光,仿佛空气里都飘着色彩与诗的时代。

巴黎于二十世纪初执世界艺文之牛耳,磁铁一般吸引了世界各地有趣的灵魂,这股参杂着文学与艺术的空气,随着驻足巴黎的美国文人与艺术家带回美国,吹起了二战后艺术在美国的风暴,欧洲躲避战争或是逃离迫害的艺术家像是候鸟一般迁徙到新世界,落脚在美国的纽约。 至此,纽约开始成为巴黎之外的艺术新圣地。 普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行动艺术... 像是大雨后的蘑菇,在纽约的高楼大厦之间冒出头来。

(左)1916年,MOÏSE KISLING,时装模特儿PAQUERETTE和巴布罗·毕加索在巴黎蒙帕纳斯大道105号圆亭咖啡馆
(右)1916年巴黎蒙帕纳斯,亚美迪欧·莫迪里安尼、巴布罗·毕加索和安德烈·萨尔蒙出现在尚·考克多拍摄的照片中

然而,巴黎的飨宴就此结束了吗?

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地位虽然受到挑战,但是艺坛的活力丝毫未减。 40-50年代,巴黎兴起不定形艺术的风潮,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平行发展。

1958年,赵无极与皮耶・苏拉吉同遊夏威夷。 版权所有。 (图片提供/ ARCHIVES ZAO WOU-KI)

「不定形艺术」是法国艺评家米榭·塔皮耶(Michel Tapié)在1951年提出的名词,泛指不受形式规范、着重表现艺术家的创作直觉与当下情感的抽象风格。

经过战争摧残过后的世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选择以行动绘画与色域绘画表达自我,欧洲艺术家则另辟蹊径,创出与众不同的抽象语言,发掘不定形的无穷可能。

不定形艺术家有意识的抵抗战前艺坛的理性立体主义与刚硬冷峻的几何形态,以自由的创作手法建立全新视觉语汇,抒发当代生活的崭新体会。

这些致力于表现主义笔法的艺术家包括哈同、苏拉吉、马修、杜布菲、塔皮耶,还有我们熟知的赵无极、谢景兰、朱德群,他们所强调的直接、直觉和自发的特点,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者等量齐观,后来更影响到了日韩的「具体派」嶋本昭三、白发一雄等人。

白发一雄在工作室。 图片提供:AMAGASAKI CULTURAL FOUNDATION

不定形艺术更是西方艺术探索东方精神之始,划开了一个东西方真正交流的新篇章。 现代艺术部主管郭东杰如此介绍:

「此前虽说西方艺术一直对东方世界存在好奇与好感,但从十八世纪在欧洲风靡一时的中国风(Chinoiserie),十八至十九世纪之交聚焦中东与近东主题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以至十九世纪中期崛起的日本主义(Japonisme) , 都是一种不脱猎奇色彩、着眼异国情调的艺术潮流,较少着眼真正的东方哲学和精神追求 ;直至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东方艺术家开始大规模留学与游历欧美,直至二战之后, 东西方艺术家开始普遍平辈论交,这是艺术史上前所未见的景象。」

「从艺术灵感和创作层面而言,二战之后的西方艺术家对于东方哲学、 书法、艺术理论的摄取,明显较战前为多,尤其是在抽象创作上,禅学、 空性、老庄都是他们不可回避的核心概念。」

从以下五位不定形艺术家的作品,也许可以一窥西方艺术融会东方精神开出的灿烂花朵。

尚・杜布菲

尚・杜布菲, 《手势》 ,1954年作

尼古拉・德・斯塔埃尔

尼古拉・德・斯塔埃尔, 《静物》 ,1955年作

乔治・马修

乔治・马修, 《穆雪特》 ,1965年作

尚・保罗・里奥佩尔

尚・保罗・里奥佩尔, 《窗》 ,1965年作

漢斯・哈同

漢斯・哈同, 《T-1964-H27》 ,1964年作

展售會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