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 朱古力、玫瑰和烛光晚餐抛诸脑后,让以下「Contemporary Discoveries」的焦点艺术家带你踏上一场异想天开,幽默又满载柔情与希望的探索之旅。
你曾否希望抹去心底有关某人的回忆?驻三藩市艺术家Koak以欧洲及日本动画为灵感,以优美婉蜒的书法线条,呈现出渴望、深情和热情。Koak笔下的角色由欢乐与绝望交织而成,传递出「超越或跨越对话的黑暗深渊」之感,将日常平凡的个人体验连系至普世的重大议题。《如何忘却》里用上肃杀的单色调,与紧紧交缠的心形优美地舞动于画布之上,充分流露出恋爱所带来的跌宕起伏。
「当我们谈论某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时,它会变得简单。这是因为它非常普遍,从我们的身体…到思想、爱情,潜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变得平凡又日常。当我们谈论看似平凡之事时,我们其实同时也在探讨性别角色、阶级以至特权等重大社会议题。」
姜琤的《e-51》描绘了嘉莉儿 ‧ 佛伊(Claire Foy)在广受好评的Netflix剧集《王冠》中所饰演的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驻上海艺术家姜琤曾就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及柏林艺术大学,他拒绝种族、阶级和性别等传统标签,反而选择描绘由心理失衡状态所引发,这种全人类普遍都要面对的挣扎。姜琤在解释这幅非同凡响的肖像画时表示:「我很想呈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佛伊所饰演的年轻伊利沙伯,在面向公众的镇定面容背后埋藏着悸动的情感,反映她在履行古板束缚的皇室责任之同时,亦热切渴望能过上「正常」生活的挣扎。姜琤的「e-」系列作品以普通话中代表死物的中性代名词音韵为基础,汇聚各路古典神话英雄为题。伊利沙白为国家毫无保留地自我牺牲,姿态坚韧。《e-51》提醒观者,在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中,她也许是最称得上为英雄化身的人物。
德国及伊朗裔艺术家嘉芙莲 · 霍夫曼(Cathrin Hoffman)在洛杉矶尼科迪姆画廊(Nicodim)举行的首次个展《人手为尺》中,代入未来人类学家的角色。安格尔(Ingres)笔下妩媚的宫女,被转化为锯齿状而脱离现实的生物,犹如挑战,甚至超脱于人类的形体存在。在画作中,未来的地球被水淹没,嶙峋的岩石和稀疏的浮云是人类曾经称为家园之地的仅余之物。霍夫曼的黑色幽默叫人联想到《圣经》中《约伯记》38章14节:「地面改变如泥上盖印,万物出现如衣服一样」。《脆弱之印》以机智幽默的方式,呈示出印章不复存在的另类未来。
花朵原为恋人在情人节交换之传统信物,但在塞萨尔 · 皮耶特(César Piette)的超现实主义「超塑胶」喷枪画作中,花朵却重生成为一根咧嘴露齿而笑的花茎。这位法国艺术家曾从事电子游戏设计,常以艺术史上的传统题材作为作品焦点,并如他所言,将「‘具代表性的事物’转化为无机、人造、后工业的塑胶玩具」。皮耶特取材自深受十六和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热爱的虚空派静物画,画中华丽盛放的花朵,暗示着爱情带来的感官欢愉,及其转瞬即逝的本质。在《黄紫色花朵》中,皮耶特剥去所有文化伪装,将大自然幽默而富有童真的魔力重现人前。
小林麻衣子笔下的忧郁小生物,叫人们陷进情感的底蕴。观者在欣赏其作品时,会受到一波接一波的情感洗礼 — 先是柔情、悲伤、无助,后感平静和期盼。蓝色泪珠落下成水坑,深色小手从内探出,抓紧小生物并给予安慰。细致而半透明的压克力彩、铅笔和水彩在和纸上层层相叠,主体时隐时现,带领观众进入这些温柔异世界生物的心灵深处。小林的《无题(跳舞)》将日本浮世绘等传统视觉艺术与西方流行文化主题融为一体,带出和平与怜悯等跨越文化和世代的普世永恒讯息:
「我对世上事物了解愈深,愈常感到无助。但当我发现人类拥有强大活力,无论如何都永不磨灭,我随即充满勇气和希望。这种由矛盾感引起的‘分歧’,正是我绘画的动力。」
印尼当代艺术家罗比 · 迪 · 安东诺(Roby Dwi Antono)将日本艺术达人奈良美智和美国流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克 · 莱登(Mark Ryden)视为其艺术世界中的英雄人物。他成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融合超现实主义、古典文艺复兴意象和人类体验。安东诺曾接受训练成为插画家,此在《无题》一作展露无遗。他运用自然而不规则的线条,以简单形状巧妙描绘出青少年闪闪发光的茶碟状眼睛、一撮撮浏海和糊掉的嘴唇,呈现出他尴尬突兀,不上不下的状态。安东诺结合自己的真实个性与想像,并以此为基础创作角色,尤其是儿童与「受我童年时期的潮流偶像启发而生,一直伴我成长的奇妙角色」,带领观众展开一场 的自我发现之旅。
「我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我从中看到自己的倒影。我常以作品批评过去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时又对未来的自己有所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