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 莱门・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艺评人之一,亦是纽约抽象表现绘画的早期推手,他写道︰「将图像分解成纯粹的肌理,分解成纯粹的感觉,分解成积累的重复意象,似乎就表达和回应了当代情感中的深刻体验。」
虽然格林伯格所描述的是现代艺术,但同一番话亦可以形容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宋瓷。两宋瓷器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的典范,盌、盏、瓶、罐等各种造型,都以简约清逸为贵,器身仅施清淡含蓄的单色釉,或饰简洁秀丽的纹样,这不就是格林伯格口中以肌理、感觉、意象表达深刻体会吗?
美国艺术家在二战后开创破格新颖的抽象艺术,前所未有,却与中国瓷器有异曲同工之妙,苏富比亚洲区主席兼中国艺术品部国际主管及主席仇国仕对这层关系感受至深,他认为︰「人能够感受艺术的美,在于美是永恒不朽的,以抽象语言创作的艺术尤其甚者。从创作层面来看,二十世纪的行动绘画与南宋的曜变水盂别无二致,两者都是由创作者随心赋彩,同样借由率意的动作引发观者的深刻感受。」香港苏富比五十周年拍卖会将于四月盛大举行,届时琳瑯满目的顶级拍品会进一步阐释艺术的共同特质。

对现今许多收藏家而言,艺术创作和工艺器物的传统分野早已消失。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关于外来文化、艺术运动、历史时期的知识迅速传播,以往看似毫无关系的各种创作实践,如今都被发掘出共通点,大众不得不从新角度欣赏艺术。
以供石为例,供石即清供之石,是古代文人放置在案头观赏的石头摆件,多属石灰岩,不规则的石体布满因天然侵蚀而形成的大小孔洞,千姿百态,浑然天成,多个世纪以来备受中国、韩国、日本的文人儒士推崇。供石既有大如磐石,也有小到一公斤重,形状、色泽、纹路各异,不一而足。文人玩石藏石,甚至认为供石承载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东亚文化圈从鉴赏石头引伸出抽象的人文哲理,直至二十世纪才为西方理解和欣赏。
上世纪四十年代,张大千毅然在艺术道途上开径独行,前往佛教艺术圣地敦煌临摹壁画将近三年,此行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他在当地洞窟临摹大量佛教壁画和人物鬼神,壁画上浓艳的石青、石绿、朱砂,就是他后来创作泼墨山水的主要用色。《花开十丈影参差》是张大千受敦煌之行启发的其中一幅精彩钜作,这幅泼墨泼彩金笺双折屏风将于五十周年拍卖登场。

另一位中国艺术先锋朱德群,以融会中国传统绘画和欧美抽象艺术的美学观念留名青史。他早年修习书画,从杭州艺专毕业后以教学为生,至五十年代移居巴黎,并在当地安度余生。他的作品深受中国山水传统影响,布局恢宏,加上恣意挥洒的明亮色彩,画面隐约透出山水意形,气势壮阔,意境高妙。
日本摄影师兼建筑师杉本博司亦对祖国的文化体悟甚深,他成名前在纽约经营古董店,买卖佛像雕塑、日本书法、远古化石等古物,他蒐集古物期间,得以学习传统艺术和哲理,获取许多灵感省思。他亦收藏摄影器材,并由此产生对时间流逝的兴趣,因而以最不受时间侵蚀的大海和海平线为主题,运用长时间曝光拍摄了一系列黑白照片,这些照片将大海和天空一分为二,画面寂静空灵,几近与抽象画无异。
韩国艺术家李禹焕是物派艺术运动的中坚分子,物派最先在六十年代日本兴起,物派的艺术家抗拒绘画的具象表现,主张关注创作所用的基础材料,呈现素材的原有状态。李禹焕亦雅好收藏,极力收集韩国的传统水墨画、器物、瓷器。他创作的画作、石头装置,以及偶一为之的极简陶瓷,都尽显他对传统艺术素材的无限尊崇。
二十世纪上半叶,好几位美国艺术家想方设法处理具象表现的问题,后来逐渐被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冥想和抽象元素所吸引,从中获得新视野。乔治亚・欧姬芙最喜欢的一本著作是中国道教典籍《太乙金华宗旨》,此书成于十七世纪,内容围绕冥想修炼的技巧。
「乔治亚・欧姬芙最喜欢的一本著作是成书于十七世纪的道教典籍」

抽象画家海伦・弗兰肯塔勒认为胡安・米罗是对她影响深远的艺术家之一,而米罗经常提及自己很热爱中国画。弗兰肯塔勒热衷学习日本木刻版画,创作过不少纸本作品。九十年代,弗兰肯塔勒在艺术生涯后期开展了其中一个重要系列,她以背景是十一世纪日本宫廷的古代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为灵感,创作出同名的大型木刻版画系列。
「布莱斯・马登在中国和日本认识供石后,成为供石收藏家」

时至今日,艺术家的创作更丰富多样,更能反映不同文化如何启迪自己的作品。布莱斯・马登(Brice Marden)以极简风格的抽象画闻名艺坛,九十年代他游历香港、中国内地和日本时认识文房供石,自此钟情于供石收藏,不时提及希望在创作中表现供石蕴含的精神内涵。马登表示供石承载的力量与他试图在作品展现的力量相若,2018年他向高古轩表示︰「文人在书斋供养石头,借石头想像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我深受这个意念所吸引。」他亦借用中国书法的线条和东方哲学思想发挥想像,成就出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寒山系列,禅学1–6》。
书建构人的性格、知识系统和思想形态,所以只要看看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有何藏书,定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领略一二。德裔法国艺术家汉斯・哈同(Hans Hartung 1904–1989)收藏过几本中国和日本书法的珍本。在西班牙,艺术家费南度・索培尔同时是日本画和中国器物的收藏家,他的书架就有多册关于水墨画的书籍。1966年,索培尔在昆卡老城开设西班牙抽象艺术博物馆,专门收藏西班牙的抽象艺术,翌年更吸引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首任总监阿弗雷德・巴尔特意参观。
仇国仕认为,历来许多伟大的艺术品都是由复杂的视觉语汇组成,蕴含悠扬深意,深刻影响了现今艺术家的创作。他坦言︰「要欣赏中国艺术,关键是理解无序与不对称的美,而这一点早已融入抽象艺术的语言中。」
顶部横幅︰张大千,《花开十丈影参差》,1973年作
中文翻译:刘伟娟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Caddie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