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有生命。」陈永杰博士表示,对他而言,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秋日午后,我们坐在他香港居所其中一间客厅里,听陈永杰博士简短而深入地介绍他收集玉器的原则。这只是他玉器知识的冰山一角,但已令我长时间静静细味。
陈宅座落在香港岛的山顶之巅,屋内的明朝黄花梨家俬,与20世纪中的欧洲设计家俬水乳交融。他对我说,明朝家俬如此出众的主因,在于能和不同风格完美融合。在一系列精美净色陶瓷器旁边的饰柜,装满了不同中式折扇,那是他最初的收藏品之一。一部古琴静静地躺在长台上,耐心静候操缦。我们经过一尊8世纪石雕佛像时,陈博士停下为我介绍其来源。他指向另一边房间中的画作,解释为何面对面地置放两者。 「你猜是谁写的?」他转身面向我,同时指向旁边墙上挂着的秀丽书法。 「是陈太﹗」
陈博士生于福建省晋江市,后来举家移民至菲律宾。现在,其业务已遍布整个东南亚。他直认不讳自己确实是商人,但心底里是个文人,钟情于历史、文化和哲学。他也是个顾家男人。多面墙上挂着的家人肖像画,均显示了陈博士有多注重家庭。我们参观其居所时,他对太太和自己的孩子赞誉有加,陈夫人的才华远不止于书法。围绕在黄花梨家俬之间的游乐区,玩具散满一地。我们走过这里时,陈博士面带温暖的微笑告诉我,他有幸拥有十名孙子。
除了热衷中国艺术外,陈博士也拥有非常深厚的行内鉴赏知识。他的收藏系列「闲趣轩」规模庞大,不仅藏品种类五花八门,也涵盖多个中国朝代。陈博士坚称自己算不上学者,但他热衷于挖掘每件藏品的历史故事,更能轻松地逐一娓娓道来。他绝对拥有学者的风范。正是他的热忱和好奇心,驱动他成为收藏家。他担任香港敏求精舍的主席时,举办了「日升月腾1368-1644:从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2015-16),那仍是香港至今最深入全面的明朝文物展。
陈博士收藏文物已逾40年。现年70多岁的他表示,现在是时候把自己的中国古玉,交托给新一代的收藏家。陈博士告诉我,他是在1970年代开始对香港的古玉产生兴趣。那时候,陶瓷器市场尚未起飞。他于1992年为自己的系列取得首件玉器藏品,并于2002年停止收集玉器。陈博士的系列藏品种类多不胜数,从新石器时代起,涵盖了商朝、周朝、秦朝、汉朝及明朝。藏品全都来自香港、台湾和日本的知名古董经销商。他特别提到,日本是自己最喜爱的「寻宝地点」之一。虽然这些古玉在陈博士心中占有重要一席位,令他依依不舍,但他仍希望自己对藏品投放的爱意和能量,会获得他人感受及欣赏。 「文化无法被占有,而是需要理解。」他解释。作为收藏家,我们固然会耗费金钱和血汗来守护文物,但更重要的是付出热情和爱。
「中国有句谚语,」陈博士微笑着说:「玉能识友。」他欢快地忆述自己与众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度过的多次聚会。 「我们不能坐在台边,忽然从口袋掏出花樽,」他打趣说:「但我们可以拿出一块古玉。」这是玉器多种用途的其中之一。玉是硬矿石,可雕琢维艰,最早是实用器,后来演化成摆设、饰物,也可是置于掌心的玩具。
「玉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陈博士表示。玉连系了天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精神意义,在其他中国视觉艺术形式中鹤立鸡群,而且在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中均有提及。他续指,玉反映了中国文人理想世界中的四大原则:雅、美、和、静。
当陈博士向我诉说,自己手握古玉感受到的无穷愉悦时,他描述的沉静能量弥漫在我们处身的整个房间中。他把这种温暖详和的感受,比喻成慈母对孩子的轻抚,或女性胸脯的拥怀感。
玉有生命,因为玉石会吸收与释放能量及和温存。当我们把清凉的玉石揉于两掌,或佩戴的玉饰接触我们肌肤时,玉便会吸收我们的体温。陈博士表示,假以时日,玉会产生变化,盛载了接触过的所有人的精神灵气。 「人从玉化,玉能化人。」陈博士若有所思地说。玉是有生命的。
我们走到另一间房,我独自琢磨我俩刚才的对话时,一群麻鹰浩浩荡荡地降落在陈博士的露台上。陈博士透过落地玻璃窗,望向香港茂盛的高山美景,并告诉我,那些是本地濒危物种,喜欢在他的喷泉中嬉闹。这正是大自然与生命和谐共存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