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赵无极与马克・罗斯科

交流互鉴:赵无极与马克・罗斯科

赵无极与马克・罗斯科出生在不同地区,年纪相隔近二十载,却在机缘下认识具影响力的纽约画廊主兼赞助人山姆・库兹(Samuel Kootz),一同成为他代理的艺术家,在库兹的支持下,二人得以用更宏大的创作规模直抒胸臆,成就他们艺术生涯中最受垂青的一批画作。
赵无极与马克・罗斯科出生在不同地区,年纪相隔近二十载,却在机缘下认识具影响力的纽约画廊主兼赞助人山姆・库兹(Samuel Kootz),一同成为他代理的艺术家,在库兹的支持下,二人得以用更宏大的创作规模直抒胸臆,成就他们艺术生涯中最受垂青的一批画作。

无极和马克・罗斯科堪为二十世纪艺坛巨擘,二人彻底重塑了上个世纪的艺术景观,让世人重新看待艺术。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他们流寓异地,在家乡之外接触全新意念和影响。赵无极于1920年出生于北京,罗斯科于1903年出生于拉脱维亚,尽管二人来自不同地区,但他们的艺术实践都蕴含丰富哲思,创作手法有着跨越时间的相似之处,他们透过绘画媒介连接精神世界,呈现最动人心脾、超然物外、雄伟壮丽的作品。赵无极平生游踪遍及各地,自1948年移居法国起,他不断探索和反思自身,周而复始,终于悟出从深厚中国文化底蕴汲取元素的想法,发掘唐诗宋词、青铜彝器、甲骨卜辞、钟鼎铭文、古代石刻、传统书画等中国元素,从容将它们融入西方油画中。就像赵无极在五十年代末来到纽约的经历,罗斯科在二十年代活力绽发的纽约找到创作灵感和发展方向。而赵无极游览纽约时也广交艺友,认识了抽象表现艺术家弗朗兹・克莱恩、菲利普・加斯顿,当然还有马克・罗斯科。正是在这个环境中,罗斯科和赵无极都结识到富影响力的画廊主山姆・库兹(Samuel Kootz),他是支持美国发展新的表现形式的重要推手,在他的支持下,赵无极和罗斯科得以采用更大的尺幅,投入充满动态、直抒胸臆的手法,成就他们创作出艺术生涯中最受垂青的一批画作。

赵无极的创作历程,正好代表东亚艺术迈进当代艺术时代之路,这段历程始于赵无极移居巴黎前不久,当时他对西方艺术十分好奇,锐意吸收学习。随后赵无极进入「保罗・克利时期」(1951–1954);其后,他转入「甲骨文时期」(1954–1959),从钟鼎甲骨上的古代文字启发创新表达,对在创作中糅合东西元素的手法也更有自信。 1959年,赵无极终于踏上游历世界的旅程,从巴黎出发,先后游览北美和亚洲各地,最后返回欧洲。五十年代末,赵无极到访纽约,在当地结识了马克・罗斯科等抽象表现艺术家。他受新认识的同道启发,发展出更大胆恣意的风格,将中国书法的技巧和气韵融入美国的行动绘画,创作兼具两家之长的画作。后来,赵无极透过法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皮耶・苏拉吉介绍,认识了1945年在纽约创立库兹画廊的画廊主山姆・库兹。库兹凭借远见和宏阔视野,发掘了许多战后的新晋艺术家,支持他们的创作之路,他在麦迪逊大道的画廊因而成为美国艺坛的象征。纽约市大胆奔放、标新立异的精神,为赵无极的绘画带来深刻的变化,触发他开展备受赞誉的「狂草时期」。 《02.01.65》是公认为赵无极处于创作巅峰的代表力作之一,表现了狂草系列中激动澎湃、让人沉浸于精神世界的气魄。

「大幅画布使我与空间搏斗,不但要填满它,还要给它生命,把自己完全投注其中⋯⋯就这样,我从绘画情感,进而进入绘画空间。」
——赵无极

库兹的画廊成为汇聚创新思想的连接点,力主开创库兹口中「所相信这就是美国绘画的未来。」(引述山姆・库兹,美国艺术档案馆,〈约翰・摩斯访问山姆・库兹〉,《史密森尼博物院》,1960年3月2日)库兹是支持美国发展新表现形式的重要人物,自四十年代末起,他就十分支持罗斯科的发展。 1949年,库兹画廊举行意义重大的展览「主体内心」(Intrasubjectives),罗斯科自然也是其中一位参展艺术家。这场联展也展出了杰克森・波拉克、阿希尔・戈尔基、威廉・德库宁等艺术家的作品,业界都视之为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先声。赵无极正是透过库兹,发现自己与罗斯科和巴奈特・纽曼的作品最为契合,认为他们的创作「充满天然意态,迸发暴烈和清新的感觉。」(赵无极,《自传》,页112)库兹是1959年至1965年间唯一代理赵无极作品的画商,又极力在欧美推广他的作品,有赖库兹多年来的支持,赵无极才可以在这段时间创作尽抒胸臆的大尺幅画作。赵无极曾在自传表示:「大幅画布使我与空间搏斗,不但要填满它,还要给它生命,把自己完全投注其中。」(赵无极,《自传》,第7章)在喧闹和生气勃勃的纽约市中,赵无极接触到自由无拘的抽象表现主义,他的创作因而越发大胆。罗斯科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认为只有绘画大幅画作才能让他「身处其中」,创造「非常亲密而有人性的」体验。

「如果可以在全国各地构筑一些像小教堂的细小空间,里面就只挂着这么一幅画作,让前来的旅者或游人在画作前沉思一小时,那就太好了。」
——马克・罗斯科

自1948年赵无极移居法国起,他深受游历启发,不断探索和反思自身,在欧美生活的岁月他发展出丰富而神秘的视觉语汇;而旅行带来的兴奋和启迪同样也是罗斯科的灵感泉源。 1903年,罗斯科在拉脱维亚出生,十岁随父母离开拉脱维亚,经埃利斯岛移居俄勒冈州。一如其时许多艺术家,他在纽约找到创作灵感和发展方向,并在1925年入读帕森设计学院,师从阿希尔・戈尔基,当时戈尔基对年轻的罗斯科和日后投身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影响甚深。虽然罗斯科经常坦言十分抗拒「旧世界」,而且在离国将近四十年后才再次踏足欧洲,但他在四十年代初绘画的作品却反映他深受戈尔基和欧洲超现实主义影响。 1950年3月,罗斯科因母亲去世哀恸不已,情绪陷入低潮,为寻求精神慰藉,他展开了欧洲之旅。 1951年,他从欧洲返回美国,即使他认为战后破旧不堪的巴黎「颇为悦目」,不过他抗拒欧洲的程度,让好友兼诗人史丹利・库尼兹(Stanley Kunitz)相当惊讶,1983年他接受美国艺术档案馆访问时,忆述道:「我记得⋯⋯马克反对欧洲艺坛,又抗拒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传统欧洲绘画,我也记得他完全拒绝这一切。」罗斯科长大后才第一次重返所谓的「旧世界」,虽然他对欧洲相当反感,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他还是再次回到欧洲,透过旅途上的经历,与欧洲大陆和艺术传统建立起持久而紧张的关系,反之他也试图凌驾欧洲和当地艺术传统,将之化为己用。在这十年间,罗斯科创作了最雄浑壮阔、备受垂青的抽象巨构,而《无题(黄与蓝)》(1954年)正是代表这个时期的倾力之作。

1958年至1965年间,赵无极每年都前往纽约举办展览,顺道体验与中法两国悠长历史截然不同的美国文化,当中大胆奔放的创新精神,启发他另辟蹊径,开创全新绘画风格。对赵无极和罗斯科而言,游历各地探寻新的想法和影响,决定了二人的人生和艺术事业。罗斯科离开欧洲移居美国时只有十岁,后来成为纽约艺坛上的一分子,蜚声国际。然而,「旧世界」继续在他作品的精神和历史景观发挥重要影响,这点与赵无极的画作一样。罗斯科和赵无极的巨幅杰作光芒耀眼,壮阔磅礡,为观者带来超越时空界限的视觉和身心体验,引领观者进入一片平静的冥想之海,思考一切壮美奇妙的存在和创作。

香港拍卖

关于作者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