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苏富比呈献新加坡现当代艺术现场拍卖,琳琅佳艺各具风采,洋溢或祥和、或宁静、或神秘的气氛,成就一幕幕乐园在人间的风景。焦点拍品包括杉本博司《鄂霍次克海,北海道》(1989年作)、朱铭「太极」系列的铜雕、李英培《从火 78-1》,以及龎均描绘红叶在浓翠景致中胜于春花的《霜叶红于二月花》(2020年作)。
今次亦是自年初苏富比宣布落实全新收费架构后,首场于亚洲举槌的拍卖盛典。
西奥・迈尔,《带着贡品的Nyoman Lumbang》,1944年作
西奥・迈尔的《带着贡品的Nyoman Lumbang》(1944年作)纯朴优美,让人联想到热带岛屿上恬淡无争的田园风光。此作散发宁静安逸,完全掩饰了创作时正值战火纷飞的实情,当时峇里岛已被日本占领。1932年迈尔旅居大溪地,之后才起程前往峇里岛,他的创作反映他受后印象派画家高更影响甚深,特别是他描绘大溪地的画作。此作中,迈尔描绘了峇里岛上一个重要的供奉习俗,峇里岛人会在早上准备名为「扎囊萨利」(canang sari)的供品,向神明表示感恩之情。迈尔在瑞士出生,曾师从描绘威玛共和国恐怖统治的德国画家奥托・迪克斯,1934至1955年间以峇里岛为家。此作具有特殊意义,1963年迈尔已经移居泰国,当年他在曼谷的瑞士大使馆举办大型个展,展览正以此作为宣传海报。
吴冠中,《野菊》,1974年作
吴冠中笔下的《野菊》(1974年作)彷佛弥漫着香气,闪耀虹彩的花头向不同方向伸展,让人眼花撩乱,展现奔放无拘的自由。对许多人而言,乐园也许是个令人向往的目的地,但乐园也可以是一种心境。爱尔兰诗人王尔德曾言:「有了自由、花朵、书本和月光,谁还会不快乐?」画中菊花长在广阔的旷野,流露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才感受到的喜悦。菊是中国艺术「花中四君子」之一,富有精神意义,象征恬淡悠然,更是代表北京的市花。吴冠中创作《野菊》的时间适逢中国万象更新之时,而他在不久前亦结束劳动,重获自由,从农村回到北京。《野菊》是吴冠中众多作品中的亮眼之作,他曾向朋友写信解释此作的创作灵感。1993年,《野菊》在巡回新加坡、台北和香港的个展「东方情思——吴冠中」展出。
我五、六、七十年代在野外用油画写生,基本都画在三合板上,当时三合板甚难购到⋯⋯1993年审视此画,觉得作风过于细微,便重新整理,赋以新腔,便成了74年与93年合作之作品,创作期跨越十九年,画面签署有七四年(刀刮白纹)及红色九三年,系我创作历程中稀有品重矣。希日后之收藏者注意此特殊性。
罗伊・李奇登斯坦,《黄崖(习作)》,1996年作
《黄崖(习作)》(1996年作)是罗伊・李奇登斯坦去世前一年创作的作品,他用标志性班戴圆点表现受耀目阳光照射的崖面。此作记录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创作高峰:他完成此作后一年,波士顿美术馆为他举行大型个展「罗伊・李奇登斯坦:中国式山水」。他在世的最后两年,两度参观波士顿美术馆的储藏室,就是为了细赏馆藏的南宋册页,可见马远、梁楷、牧溪等十三世纪中国画家对他影响尤深。《黄崖(习作)》上有不少手写笔记和底稿,观众能够从中了解李奇登斯坦的创作过程。大众对李奇登斯坦的热情未见丝毫减退,2026年,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将会为他举办大型回顾展。去年适逢李奇登斯坦百岁冥寿,维也纳亚伯蒂娜博物馆举行「罗伊・李奇登斯坦百年展」,展出超过九十件画作、雕塑和版画,其中包括与《黄崖(习作)》属同一时期的《巨木破雾》(1996年作)。
黎谱,《花卉市场》
著名越南艺术家黎谱的《花卉市场》体现他对快乐时光的缅怀之情,展现他回想老地方或远久的珍贵回忆时不禁流露的幸福感。花朵与众人沉浸在亮丽的黄色笔触中,展现温润谐协之美。在这个繁花似锦的人间天堂中,斑斓色彩回旋飞舞,烘托女子选花买花的悠然闲适。黎谱曾于巴黎美术学院深造,并在花都流连忘返,1937年起他定居于巴黎,直至2001年离世。
阿凡迪,《榕树》,1971年作
在悠长历史中,众多文化和宗教都以榕树为知识、启迪和生命的象征。在印尼,榕树更具有特殊意义,国徽上的纹章也绘有榕树,守护着这个多种族语言岛国。阿凡迪的《榕树》(1971年作)将雄伟的孟加拉榕置于中心,漩涡的动感唤发无穷生命力。对阿凡迪而言,榕树满载象征意义,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探索的主题。他又会相约年轻艺术家到榕树荫下,一起讨论艺术发展,分享想法,从而建立艺文社群。创作过程方面,阿凡迪以充满感情的方式,用双手将厚稠的颜料涂抹在画布表面,营造凹凸有致的雕塑质感。因此,他的画作满布双手挤捏的痕迹,虽然朴实无华,但榕树的力量却将作品升华为灵性的表现。
杰夫・昆斯,《凝视球(弗拉戈纳德的少女与她的小狗嬉戏)》,2014–15年作
昆斯在《凝视球(弗拉戈纳德的少女与她的小狗嬉戏)》(2014–15年作)展示的凝视球,其实是他家乡宾夕法尼亚州约克市的象征,当地人经常用玻璃球装饰郊区草地和花园。他将玻璃球嵌在法国洛可可画家弗拉戈纳德的画作前,在宁静郊区打开一道通往过去浪漫时期的传送门,准确来说是通向弗拉戈纳德《带狗的女孩》(约1770年作)的房间。表面光亮的玻璃球在画作前极不协调,却是整件作品中神秘诱人的主要装饰,呈现与艺术史的形而上对话。昆斯小时候,父亲经营一家名为亨利・J・昆斯的装潢公司,耳濡目染之下,他了解到饰品布置对表现社会阶级上升的作用。鲜蓝色的凝视球是一道神奇纽带,连接弗拉戈纳德装饰奢华的客厅与普通人的日常期许。在昆斯整个艺术生涯中,艺术与现成物件、量产制造与订制品之间的二元对立是他反覆研究的创作主题,此作正是他对这种二元对立的精心演绎。
费南度・索培尔,《乌鸦》,1970年作
费南度・索培尔出生于马尼拉,父母都是西班牙人,他先后在菲律宾、欧洲和美国求学,其后毕业于哈佛大学。他以创作结合亚洲和西方文学传统,让他在1960年代得到重要博物馆的肯定和青睐,开始蜚声国际。《乌鸦》(1970年作)创作于索培尔移居西班牙之后,是他藉着忆起某个瞬间的风景而绘画的作品,在空灵无形之美中呈现朦胧的诗意。画面左边的黑点是朝向一片迷离飞远的鸦群,刚好与雾气萦绕的陆地和天空交汇。2022至2023年间,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为索培尔举行大型回顾展「过去的未来」,安排他的作品与馆藏画作进行跨时空对话,自此市场对索培尔作品的兴趣更加火热。
朱德群,《流星雨》,1987年作
二十世纪抽象艺术大师朱德群的《流星雨》(1987年作)描绘物体高速划过天空,圆满融合重量、坚实、优雅天体运动和天体的运动速度。占画面大半部分的深蓝色是在太空所见地球的颜色,长久以来都让人联想到永恒不朽,这种鲜浓耀眼的青金石色代表富有、深度和美丽。茶褐、黄原色和赭色的色块错落在画面中心,暗指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朱德群出生于苏州,与赵无极和吴冠中并列为法国艺坛上甚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
钟泗滨,《沙嗲小贩》,1958年作
钟泗滨出生于福建厦门,是致力推动新加坡南洋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在《沙嗲小贩》(1958年作)展现了狮城人对街头小吃的热爱,这种饮食文化是当地人民风景的重要一环。此作是钟泗滨极少数在早年绘画的布本油画,也是他同期创作中相对大尺幅的作品。画中阳光灿烂,黑色轮廓线勾勒的人物简单朴实,棱角清晰,让人联想到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立体派与野兽派的特色,呈现鲜明的南洋风格。出自这个时期的钟泗滨作品备受市场追捧,他的两个成交价纪录是由1950年代作品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