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布罗·毕加索不断坠入情网的奇情轶事,和他的艺术才华一样名满天下。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Fernande Olivier)到多拉·玛尔(Dora Maar),这些接连走进他生命中的女子不仅是与他共浴爱河的情人,更是为他点燃创作之火的缪斯,将毕加索本就惊人的艺术能量不断推向新的境界。毕加索一生恋情不断,在情海颠簸里少有停船靠岸的时候,直到他遇见自己生命里的最后一位缪斯,也就是这幅《冠冕女子与国王饼》(Femme assise à la galette des rois)中的主角——贾桂琳·萝可(Jacqueline Roque)。
贾桂琳·萝可1927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是毕加索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两人的婚姻持续了11年,直到1973年毕加索去世。这位情场浪子对贾桂琳的爱意之浓烈,从他为其创作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在他们共同度过的甜蜜岁月里,毕加索为贾桂琳所画的肖像多达400多幅,超过他此前的任何一位情人或伴侣。
这幅《冠冕女子与国王饼》就是毕加索为贾桂琳所作的肖像鉅作之一。画中的贾桂琳有着颀长的脖颈和明亮的眼睛,她头戴王冠,手中拿着一块「国王饼」——这是法国人每年1月6日在天主教主显节前后享用的一种传统甜点,由千层酥加上杏仁奶油内馅烤制而成,通常其中还藏有一个小瓷像,吃到瓷像的幸运儿可以戴上王冠,成为「一日国王」。画面中大片的水绿色背景与橙黄、浅蓝和黑色共同组成的前景彼此映衬,渲染了轻松愉悦的节日氛围,也向观者揭开了艺术家私人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片段。
这件作品从1960年代开始由同一瑞士家族收藏,并曾于1988至1989年间在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的大型毕加索回顾展中展出,如今首次由苏富比在拍场中呈现,是毕加索以饱含柔情之笔,对夫妻之爱的甜蜜致献。
两人的这段情缘是怎样开始的?二战结束后,毕加索来到法国南部的市镇瓦洛里(Vallauris),在那里的马杜拉制陶工坊(Madoura Pottery)第一次遇见了贾桂琳。当时的贾桂琳年方27,浓眉深目,面庞兼具温柔与坚毅之美,颇具古典风姿,让时年72岁的毕加索一见倾心,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他饱含深情地用粉笔在她的房子外面画上了一只鸽子,在此后的六个月里每天为她献上玫瑰,直到她答应约会。1961年,两人在瓦洛里正式结婚。
对于两人的关系,艺术学者威廉·鲁宾(William Rubin)这样描述道:「贾桂琳低调、温柔、充满爱心的个性,加上她对毕加索无条件的承诺,为毕加索带来了一段长期的情绪稳定的生活和可靠的避风港。」也因此,「这段日子比他以往的任何感情经历都更为长久。」
「生活在他创造的世界里,在那里,他活得像个国王,但眼中珍视的宝物只有两件,一是自由,二是贾桂琳的爱。」
这段浓烈又稳定的情感关系,给耄耋之年的毕加索带来了充沛且持久的创作动力。从1954年5月开始,他的作品中渐渐出现了贾桂琳的身影。在这些画作里,贾桂琳几乎都有着夸张的脖颈和猫科动物般的脸。她漆黑深邃的眉眼、高挺的颧骨和饱含古典韵味的轮廓,也逐步成为毕加索晚期绘画中常见的标志。这幅《冠冕女子与国王饼》作于1965年,正是毕加索与贾桂琳沉浸爱河之中的生动写照。艺术家不仅将纯熟的立体主义视角运用其中,更是糅合了得益于制陶工作的视觉构成方式,为画中人物带来了仿佛可感可触的在场之感,邀我们进入这鲜活轻快、让人艳羡的家庭日常,却绝不甘于流俗。
从创作时间来看,这幅作品的诞生日期就在主显节后不久,可以想见,毕加索是以怎样迫切而热烈的心情回味着节日场景,继而将他与妻子共同度过的愉悦时刻定格在画布之上。而他留在画作右下角的桃粉色签名,似乎也在有意无意间呼应着两人情深意笃的情感状态。
除此之外,在毕加索晚年,他还从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的《阿尔及尔的女人》(Femmes d'Alger dans leur appartement)等作品中得到灵感,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画作,这些作品背后的缪斯很有可能也是贾桂琳,毕加索甚至还说,「德拉克罗瓦早就遇见了贾桂琳」。在反复描摹爱妻的过程中,他不断探索着愈加抽象的创作手法,并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终点临近。
「我的时间愈来愈少,想说的却愈来愈多。」
贾桂琳之于毕加索的意义,或许没有比艺术评论家海伦·帕尔默林(Helene Parlmelin)在《毕加索》一书中所描述的更为确切了:「她身上有一种能够为画家带来滋养的力量。她是源头。她为此而生并献身于此……她通向无限。她侵入一切,成为所有人。她化身为艺术家画布上的所有形象,所有的肖像都像她,但又各不相同……她或坐、或躺、或站,无处不在。她在做梦,在思考,在玩乐。在她与毕加索共渡的十二年婚姻岁月里,绘画和爱情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