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加冕:毕加索之《冠冕女子与国王饼》

为爱加冕:毕加索之《冠冕女子与国王饼》

布罗·毕加索不断坠入情网的奇情轶事,和他的艺术才华一样名满天下。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Fernande Olivier)到多拉·玛尔(Dora Maar),这些接连走进他生命中的女子不仅是与他共浴爱河的情人,更是为他点燃创作之火的缪斯,将毕加索本就惊人的艺术能量不断推向新的境界。毕加索一生恋情不断,在情海颠簸里少有停船靠岸的时候,直到他遇见自己生命里的最后一位缪斯,也就是这幅《冠冕女子与国王饼》(Femme assise à la galette des rois)中的主角——贾桂琳·萝可(Jacqueline Roque)。

贾桂琳·萝可1927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是毕加索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两人的婚姻持续了11年,直到1973年毕加索去世。这位情场浪子对贾桂琳的爱意之浓烈,从他为其创作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在他们共同度过的甜蜜岁月里,毕加索为贾桂琳所画的肖像多达400多幅,超过他此前的任何一位情人或伴侣。

巴布罗・毕加索 冠冕女子与国王饼 估价:60,000,000 - 80,000,000 港元

这幅《冠冕女子与国王饼》就是毕加索为贾桂琳所作的肖像鉅作之一。画中的贾桂琳有着颀长的脖颈和明亮的眼睛,她头戴王冠,手中拿着一块「国王饼」——这是法国人每年1月6日在天主教主显节前后享用的一种传统甜点,由千层酥加上杏仁奶油内馅烤制而成,通常其中还藏有一个小瓷像,吃到瓷像的幸运儿可以戴上王冠,成为「一日国王」。画面中大片的水绿色背景与橙黄、浅蓝和黑色共同组成的前景彼此映衬,渲染了轻松愉悦的节日氛围,也向观者揭开了艺术家私人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片段。

这件作品从1960年代开始由同一瑞士家族收藏,并曾于1988至1989年间在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的大型毕加索回顾展中展出,如今首次由苏富比在拍场中呈现,是毕加索以饱含柔情之笔,对夫妻之爱的甜蜜致献。

毕加索与妻子贾桂琳,摄于1961年3月14日,法国瓦洛里斯(PHOTO BY POPPERFOTO VIA GETTY IMAGES/ GETTY IMAGES)

两人的这段情缘是怎样开始的?二战结束后,毕加索来到法国南部的市镇瓦洛里(Vallauris),在那里的马杜拉制陶工坊(Madoura Pottery)第一次遇见了贾桂琳。当时的贾桂琳年方27,浓眉深目,面庞兼具温柔与坚毅之美,颇具古典风姿,让时年72岁的毕加索一见倾心,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他饱含深情地用粉笔在她的房子外面画上了一只鸽子,在此后的六个月里每天为她献上玫瑰,直到她答应约会。1961年,两人在瓦洛里正式结婚。

对于两人的关系,艺术学者威廉·鲁宾(William Rubin)这样描述道:「贾桂琳低调、温柔、充满爱心的个性,加上她对毕加索无条件的承诺,为毕加索带来了一段长期的情绪稳定的生活和可靠的避风港。」也因此,「这段日子比他以往的任何感情经历都更为长久。」

「生活在他创造的世界里,在那里,他活得像个国王,但眼中珍视的宝物只有两件,一是自由,二是贾桂琳的爱。」
戴维・道格拉斯・邓肯,《毕加索与贾桂琳》,纽约,1988年,9页

这段浓烈又稳定的情感关系,给耄耋之年的毕加索带来了充沛且持久的创作动力。从1954年5月开始,他的作品中渐渐出现了贾桂琳的身影。在这些画作里,贾桂琳几乎都有着夸张的脖颈和猫科动物般的脸。她漆黑深邃的眉眼、高挺的颧骨和饱含古典韵味的轮廓,也逐步成为毕加索晚期绘画中常见的标志。这幅《冠冕女子与国王饼》作于1965年,正是毕加索与贾桂琳沉浸爱河之中的生动写照。艺术家不仅将纯熟的立体主义视角运用其中,更是糅合了得益于制陶工作的视觉构成方式,为画中人物带来了仿佛可感可触的在场之感,邀我们进入这鲜活轻快、让人艳羡的家庭日常,却绝不甘于流俗。

巴布罗・毕加索 冠冕女子与国王饼 估价:60,000,000 - 80,000,000 港元

从创作时间来看,这幅作品的诞生日期就在主显节后不久,可以想见,毕加索是以怎样迫切而热烈的心情回味着节日场景,继而将他与妻子共同度过的愉悦时刻定格在画布之上。而他留在画作右下角的桃粉色签名,似乎也在有意无意间呼应着两人情深意笃的情感状态。

除此之外,在毕加索晚年,他还从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的《阿尔及尔的女人》(Femmes d'Alger dans leur appartement)等作品中得到灵感,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画作,这些作品背后的缪斯很有可能也是贾桂琳,毕加索甚至还说,「德拉克罗瓦早就遇见了贾桂琳」。在反复描摹爱妻的过程中,他不断探索着愈加抽象的创作手法,并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终点临近。

「我的时间愈来愈少,想说的却愈来愈多。」
克劳斯・加尔维茨,《大师毕加索》,洛桑及巴黎,1971年,166页

贾桂琳之于毕加索的意义,或许没有比艺术评论家海伦·帕尔默林(Helene Parlmelin)在《毕加索》一书中所描述的更为确切了:「她身上有一种能够为画家带来滋养的力量。她是源头。她为此而生并献身于此……她通向无限。她侵入一切,成为所有人。她化身为艺术家画布上的所有形象,所有的肖像都像她,但又各不相同……她或坐、或躺、或站,无处不在。她在做梦,在思考,在玩乐。在她与毕加索共渡的十二年婚姻岁月里,绘画和爱情交融在一起。」

現代藝術 | 亞洲 香港秋季拍賣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