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编译:吴君莉
Chinese version copyedited by Lee Ng
去 年,万众期待的香港M+博物馆终于开幕,这座博物馆是本地艺术文化发展的新里程碑,亦让更多观众将目光投向中国当代艺术。「从大革命到全球化」(展期至2023年3月1日)是M+博物馆开幕的重点展览,展品来自前瑞士驻华大使乌利・希克的收藏,目的是探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当代中国艺术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前卫艺术随政治社会变化应运而生,而且发展蓬勃,此后四十年一直见证着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变。
但回想数十年前,中国当代艺术圈仍未成气候,有一些高瞻远瞩的收藏家却已积极奔走于国内外,推广和支持其发展。今秋在香港苏富比上拍的单一收藏系列,是其中一个早着先机的例子,藏家搜集了许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极具开拓性的作品,那个年代的中国年轻艺术家一往无前地走在艺坛浪尖上,迸发出无数思想火花,当中包括一些抽象艺术和行为艺术,星星画会、玩世现实主义、后八九新艺术、政治波普等艺术团体也在此时冒起。这个收藏系列不仅记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过程,更见证中国崛起的传奇轨迹。
这个收藏的另一珍贵之处,在于不少藏品是当年直接向艺术家购入,因此很多作品从未流入艺术市场。当中更有不少几乎从未作公开展览,或只曾在各国知名博物馆展出。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收藏的其中一些重要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它们如何反映早期的重要艺术运动、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国美学和哲学精神,还有西方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影响。
抽象艺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前卫艺术家摒弃写实主义绘画,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拥抱新风格和新门类,包括毛泽东时代严禁创作的抽象艺术。中国社会面貌急剧转变,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艺术家得以接触到西方艺术的各种主义和图像。
当年大陆文艺学术期刊的文章大多集中讨论诸皮耶・蒙德里安和瓦西里・康丁斯基等欧洲艺术大师,而像1981年上海博物馆举行的「波士顿博物馆美国名画原作展」一类主题较新颖的展览,则让中国大陆的艺术家有机会观摩美国艺术,当中包括当时任教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余友涵。
余友涵的「圆」系列作品开创抽象艺术新篇章,是东方哲学精神与西方抽象思想的和谐融合。作品无疑借鉴了皮耶·蒙德里安的「加减法」构图,同时深受老子道家哲学的启发。「圆」的选择充满深刻意蕴,余友涵对此阐述道:
「由于圆的安定感,所以它既可以表现一切事物的『始』,也可以表现一切事物的『终』,并由此寓意『一瞬』和『永恒』:圆形象征着循环的运动,也暗示着收缩与膨胀的运动,所以它表现了一种博大、兼容并蓄以及合理、和谐。」
余友涵于1985年在上海「现代绘画——六人联展」中首次呈现「圆」系列作品。本次藏品中亮相的此作亦属十分珍贵的最早期「圆」系列作品,是当时仅有的两幅大尺寸作品之一。
- 1978
- 1986
-
张伟
-
余友涵
另一幅同样意义重大但尺寸较小的作品是张伟1978年创作的《抽象构图》,此作是一幅中国早期抽象艺术的关键作品。张伟在纸上兼用油彩和墨,反映出中国水墨画及书法技法对其创作的重要性。张伟将西方抽象思想及美学与中国传统元素巧妙结合,从而缔造独一无二的视觉语言。《抽象构图》展现了张伟创新的风景绘画思维,他注重动态、自发性以及主题引发的感受。
「画风景,我会尽量把握第一印象,尽快表现环境气氛给我的感动。打动我的美感,可能只是早晨的雾、雨后的生锈铁门,一些感觉状态,都是瞬间获得的,所以我画得很快。这个『快』就变成撩草三两笔。」
星星画会
「星星美展」在1979至1980年间于北京举办了两届,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这两场展览打破了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开创了崭新的美学方式,亦大张旗鼓明示其政治立场。
黄锐是星星画会发起人之一,本作是他为准备《民主墙》而画的油画习作,《民主墙》后来在翌年完成。 作品标题指的是「民主墙运动」,当时是1978至1979年间一段政治开放的时期,北京市民会在墙上张贴意见,表达政治与社会要求。
- 1979
- 1980
-
黄锐
-
黄锐
另一方面,黄锐被北京圆明园的视觉印象打动,因而为其描绘了不少速写及油画,其中部分参与了1979年的第一届星星美展。那是一场激进的临时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外举行。对他而言,圆明园的颓垣败瓦象征着中国经历文革动荡后的重生。
政治波普
1990年代初,西方世界大多从「政治波普」开始了解中国当代艺术。余友涵先是专注于抽象艺术,然后在1980年代末转向波普艺术,对日益受商业化图像渗透的文化现状作出响应。余友涵因毛泽东系列画作而建立声誉,当中运用花卉装饰图案来进行肖像描绘,不再以神化的方式去呈现毛主席的形象。
「我画毛泽东总的来说是想表现中国,表现历史,也表现我所经历的生活。但作为艺术家,这种表现都是以我个人喜欢的和能够做得到的方式来进行。改革与开放的邓小平时代给中国的艺术家带来了较大的活动空间,这使我能够对毛泽东这个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人物做出符合自己风格的艺术表现 。」
《毛与第三世界朋友》作于1992年,描绘了毛主席当时在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国际威望。正如沃荷在1960年代创作的美国波普艺术经典,余友涵的「政治波普」画作同样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时代视觉文化象征,它甚至登上了1999年9月《时代》杂志封面,该期的主题是「中国惊人的半个世纪」。
- 1992
- 1993
-
余友涵
-
王广义
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将文革时期的共产主义工农兵形象与可口可乐以及万宝路等消费品的标志并置在一起。王广义藉此揭示政治宣传策略与大品牌营销策略存在相似之处。
这幅画是「大批判」系列最早期的创作之一,那时王广义并无助手,因此这个时期的画作更具手工制作感,滴落的黑色颜料见证艺术家手笔留下的痕迹。
行为艺术与摄影
王蓬被视为中国首位表演行为艺术的艺术家。这幅作品创作于1984年,王蓬当时一丝不挂,在身上涂抹水墨,再将自己的身体拓印在宣纸之上。这场划时代的表演当时只有两位观众,也就是王蓬的两位同学,而作品旨在表达王蓬对于艺术教育过于偏重技巧训练的不满。
- 1994
- 1996
-
荣荣 - 张洹
-
邱志杰
这幅作品纪录了张洹的一次行为艺术表演,由著名摄影师荣荣所摄。张洹身上涂满蜂蜜与鱼露,在细小潮湿又闷热的公共厕所逗留了一个小时。作品象征面对逆境时拒不屈从的顽强精神,让人联想起历经苦难后方得净化的佛学哲理。
《北京东村19号》不单纪录了一次创新大胆的行为艺术表演,更是代表了1990年代在中国开始兴起的概念摄影。
邱志杰是另一位结合摄影与行为艺术、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平台表达理念的艺术家。《纹身2》如今已获誉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之作,艺术家在自己的身躯、嘴巴和身后的墙上画上红色粗线,形成一个红色大字「不」,使他看上去彷如被这个中国书法字体钉在墙上,无法动弹。邱志杰形容这幅作品是他对于个人独立发展受限的响应:
「相中主角只是一个影像,完全无力抵抗。剩下的只有一个平面,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爬过。这个系列是响应中国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个人特质被淹去的渺小与无力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