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低语:达米恩・赫斯特的死亡观

不朽的低语:达米恩・赫斯特的死亡观

「虚空画(Vanitas painting)将生命与死亡的象征并列展示,表达虚空的概念——即人类的虚空和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图像呈现稍纵即逝的一面,更是显得难能可贵。」
奥拉・勒曼,<当代虚空艺术>,《艺术杂志》,1988年3月

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和诗人的创作都以人类处境为基本命题,当代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亦不例外,对此也提出了独特的诠释。赫斯特的作品是对「虚空艺术」的美丽演绎,是一场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并行不悖地述说着美丽和衰败、崇高与阴森。本文尝试剖释赫斯特两幅作品的意义,大家且看他眼中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之美,直面生与死、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对立。他的两幅作品将于4月27日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登场。

达米恩・赫斯特,《 是的,但你的真实感受如何 》,1996年作。估价:6,000,000 - 8,000,000 港元

赫斯特1996年的作品《是的,但你的真实感受如何》是关于死亡的沉思之作;六副吊在金属挂钩上的骷髅并列地挂在不锈钢边框透明展示柜里。每个骷髅都以空洞的目光瞄准路人,带着艾略特所说的「没有嘴唇的狞笑」来迎接观众。这显露出艺术家那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幽默感。 《是的,但你的真实感受如何》对赫斯特后来的钻石骷髅头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在此作中,他没有刻意装饰和改造骷髅来让这个死亡的化身更加讨喜宜人。另外,赫斯特用镜面镶板,让观众可以从镜面反射中看到自己,和这些提醒观众要「记住死亡」(momento mori)的形象紧挨在一起。虽然这些骷髅是一副副并列展示,但他们又是彼此分隔在一个个玻璃「棺材」中,呼应了作家基尔罗伊・J・奥斯特的明智之言——「死亡是人类伟大的均衡器」。

「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死去:孤身一人」
达米恩・赫斯特,<戈登・伯恩与达米恩・赫斯特对话>,2008年6月

赫斯特以及相关的英国青年艺术家(YBA)在早期创作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常运用「拾得物」,也就是马塞尔・杜尚所说的「现成物」。赫斯特不但在创作手法上延续了杜尚的足迹,同时追随了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荷的脉络,以系列形式创作。艺术史学家佩特拉・朗伊・贝恩特认为,骨架的重复排列起到了「一种艺术策略的作用,以抵消对独特性的崇尚以及对艺术主观性的强调」。而且,骨架的重复出现也在提醒我们,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死亡。

达米恩・赫斯特,《 是的,但你的真实感受如何 》,1996年作。估价:6,000,000 - 8,000,000 港元

除了《是的,但你的真实感受如何》,赫斯特还有一些有名的玻璃柜装置作品,例如1991年的《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被保存在福尔马林里的八英尺长虎鲨。尽管主题不一样,但它和这几个无血无肉的人类骷髅骨架都散发着强烈的防腐剂气息和冰冷感觉。这六副骨架在不锈钢边框玻璃箱的展示方式,就像是放在实验室给学生研究,又像是放在博物馆里给人仔细观察但又无法触碰,而玻璃就是活人和死者之间的一道屏障。

「一直以来,赫斯特在他的艺术中都能出神入化地讲述故事和戏剧性,这种存在于我们与死亡及意识之间的共情关系中的故事和戏剧性,通过他科学严谨的仔细刻画,简直活灵活现」,艺评家迈克尔・布拉切韦尔在2008年的赫斯特作品专场拍卖「美丽在我脑海中永存」的介绍中如此写道。达米恩・赫斯特通过形式多样的作品来探索艺术、生命、死亡、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往往发人深省,而蝴蝶系列作品凝集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作品的深刻寓意和视觉冲击力深入人心,赫斯特凭此成为当今其中一位最著名的在世英国艺术家。他的蝴蝶作品曾在世界各地许多著名公共机构和博物馆展出,包括泰特美术馆。

达米恩・赫斯特,《 全知 》,2007年作。估价:5,000,000 - 7,000,000 港元

赫斯特在1980年代末开始以家用光泽涂料把死去的蝴蝶粘在画布上;到了2001年,他开始仔细地把蝴蝶的翅膀贴成对称而美观的构图,是为「万花筒」系列。 《全知》创作于2007年,是「万花筒」系列的代表作;而「诗篇」系列则在本作完成的翌年开始。赫斯特在此作中带给我们一片万花筒般的缤纷视野,数以百计的蝴蝶翅膀经过一丝不苟的布局,背景是热烈的鲜红色光泽涂料。 《全知》是一幅极富动感的作品,蝴蝶的翅膀仿佛形成了一个漩涡,在观者眼前转动。

「蝴蝶是赫斯特艺术视觉语言的主导元素,它似乎不断在强调自身的无重状态,蝴蝶的生气和轻盈在观念和美感上平衡了艺术家的其他标志性主题,那些阴暗、沉重、费解的命题和材料:将死和已死的苍蝇、骷髅头骨、烟头、解剖模型、药物和陈列柜。」
迈克尔・布拉切韦尔

蝴蝶象征生命的短暂。自1989年从金史密斯学院毕业后不久,赫斯特就开始以蝴蝶为创作题材。在他之前,历史上也有不少艺术家以蝴蝶为创作对象,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到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他们都受到蝴蝶启发,因为蝴蝶是生命、死亡和蜕变的象征,也展现肉体转化或灵魂转世的可能性,其美丽和神秘让人类着迷。虹彩斑斓的蝴蝶翅膀是如此脆弱缥缈,犹如世外之物,也提醒我们它在凡尘里转瞬即逝的本质。

达米恩・赫斯特,《 全知 》(局部放大),2007年作。估价:5,000,000 - 7,000,000 港元

1991年,赫斯特曾举办了一场重要展览「爱的内与外」,在十年后,即2000年代初,赫斯特从一个维多利亚时代风格、有蝴蝶翅膀细致图案装饰的茶盘得到了新的启发。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非常注重自然和科学,热衷于收集蝴蝶,把搜罗到的物种分门别类地放在柜子或抽屉中展示,排列整齐并用钉子固定住,这和赫斯特的蝴蝶艺术可谓异曲同工。

「这就是《全知》」,2018年5月29日赫斯特在 Instagram 上写道:「我很多万花筒蝴蝶画是以宗教概念命名,因为它们对我来说一直显得很有宗教气息。重复也带有某种精神含义。」蝴蝶在家用光泽涂料中的摆位十分精准,图案亦对称得非常完美,几乎如机械制作般,与虽已死去但曾经是自然有机物的蝴蝶的本质形成反差。尽管如此,作品的宗教意味仍然颇为浓厚,这或许如赫斯特所言是因为图案的重复,也可能是因为每一只蝴蝶都代表了一个灵魂。

达米恩・赫斯特,《 全知 》,2007年作。估价:5,000,000 - 7,000,000 港元

全知》的标题喻指世界上存在一种无所不知的能量,画面的鲜艳色彩和明亮光泽也让人联想到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尤其是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繁复的蝴蝶图案是对彩色玻璃窗艺术语言的一种挪用再造,因此与大教堂、基督教和宗教肖像亦有所关联。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渴望是人类宗教的核心,而赫斯特的作品所探讨的象征性和形而上学的主题正反映了这些信仰体系的观念。赫斯特深切反思人类对永生的渴望,他把彩色玻璃换成蝴蝶翅膀;虽然蝴蝶的存在意味着消亡,但它们在画布上成为了另一种永恒存在的形式。 《全知》是达米恩・赫斯特的蝴蝶艺术杰作,它的视觉之美让人目不转睛,而且深刻透彻地探索了艺术、生命、美与死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艺术家在其创作生涯里最关注的主题。


翻译:李颖琪
编辑:吴君莉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Cathy Li Y.Q.
Chinese version edited by: Lee Ng

當代藝術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