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庆祝虎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呈献一系列由世界各地知名艺术家设计的等身老虎雕塑,希望藉此吸引公众关注东南亚老虎数目锐减的问题。本次企划不但展示来自新加坡和世界各地众多艺术家的创作,亦以老虎作为东南亚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针,提升人们对这个地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意识。今年三月,我们欣然邀请到「202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老虎艺踪」创意总监及策展人克里斯.威斯布鲁克(Chris Westbrook)与我们分享他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如何集合一众国际艺术家,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共同目标出一分力。
你在「老虎艺踪」企划中的职责是什么?你是如何开始投入保育野生动物的工作?
我当策展人已有20年,我亦曾在全球各地的艺术圈子中工作。2002年,我开始与慈善团体合作,融汇艺术和公益议题。我们曾举办各式各样的公开展览、艺术径和拍卖,以支持不同野生动物的保育工作,包括狮子、犀牛、以及这次企划中的老虎。艺术不但可以筹集捐款及提升公众对不同议题的认识,更可以从有趣的角度吸引公众关注公益议题和较为复杂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

这次展览汇集了超过14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创作。你如何让这群艺术家聚集起来?
世界自然基金会起初与我讨论如何唤醒大众的老虎保育意识时,我们都想策划一条汇集不同国际艺术家作品的艺术径。我们从全球各地广邀艺术家参与,希望所邀请的对象能够将空白的老虎雕塑,化为既能吸引目光、又具信息性的作品。企划呈献来自14个国家的艺术家的50件作品。我们向13个仍有野生老虎生存的国家邀请艺术家参与这个企划,尽可能邀请到越多越好。
参与这个企划的艺术家,都视这次的设计与平日于工作室的创作无异。我想强调,这些雕塑都是优秀的艺术品,而非普通的装饰品。每件作品都很有深度,呈现出不同故事或讯息,引领观众思考,如果老虎不再存在,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这个企划囊括了艺术径上展示的老虎雕塑和展览中的艺术品。你们如何决定要展示哪一类型的作品?
我们让每位艺术家自己作出选择,因为我们希望他们能以各自感到自在的方式参与这个企划。某些艺术家的作品无法于空白的老虎雕塑上呈现。例如,芭蒂・克尔(Bharti Kher)及苏博德・古普塔(Subodh Gupta)合作时,想要同时在一件作品上糅合他们二人的风格;他们的制成品《虎》非常令人惊艳。
艺术家社群对这个企划的响应非常踊跃,后来我们甚至要暂停一下,因为无法接收太多作品。在公开展览的部分,我们在新加坡的富丽敦画廊举办了展览,亦在另一间画廊举办卫星展。除了散布于新加坡各处的33件等身老虎雕塑外,这些展览额外展出了20至30件艺术品。

在这条艺术径上,老虎雕塑的摆放位置有任何特别意义吗?
绝对有。我尝试将这些雕塑放置于不同地标,令公众更容易接触到这些作品。新加坡市民外出进行日常活动时,就可以看到这些老虎雕塑。游客亦可以沿着艺术径观赏,当大家与这些作品自拍、再发布或转发照片,就会有更多人看见我们的企划。所以,将我们的老虎雕塑放在地标附近,有助我们的保育讯息传递得更广更远。
这些等身老虎雕塑作品主要想表达什么?
每位艺术家都在雕塑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构想。当中的共通点,就是歌颂老虎的威武姿态和牠们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拯救到一只老虎,就等同于拯救了数以万计公顷、具备生物多样性与碳吸收能力的土地。如果老虎绝种,我们将会失去水源,无法好好地耕种农作物,砍伐森林的活动将更为猖狂。不少老虎的自然栖身地深受消费主义蹂躏。守护数以千亩有着生物多样性与碳吸收能力的土地,对经济及社会都非常重要。这绝对不只影响老虎一个物种,更是牵连甚广。
在歌颂老虎的同时,这些艺术品也诉说着「救赎」的讯息。老虎的雄姿令人惊艳,甚至感到难以置信。大部分艺术家都集中展现老虎的斑纹,因为斑纹是老虎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些作品彰显出老虎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同时亦展示老虎作为文化标志的意义。老虎不但出现在新加坡的国徽上,世界各地不少国旗及商品上都有老虎的图案,象征着灵动活跃的生命力。
公众可以如何参与保育,确保老虎能够继续于野外生存?
这条「老虎艺踪」的精髓,在于展览结束后,所有艺术品于拍卖中所得的收益将全数捐赠予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老虎保育项目TX2,支持他们实现老虎数目倍增的目标。在2022年,TX2已近乎达成他们的目标,老虎的数目的确有所上升,但我们仍然需要为野生老虎可以在自给自足、不靠外力的状况下持续生存而努力。如果公众想要参与,他们可以参观「老虎艺踪」,亦可以在网上欣赏这些艺术品,甚至参与竞投心仪的艺术品。所有收益将会用作保育老虎,目标是让牠们的数目增加一倍。当「老虎艺踪」展览结束后,世界自然基金会亦会收集和纪录本次企划的所有资料。
艺术家感言
每件雕塑都代表着一种独特观点,体现了艺术家对气候变迁、非法捕猎及森林砍伐如何影响野生老虎生存状态的不同看法。欢迎大家到我们的网站,透过欣赏这些艺术品和阅读不同艺术家的分享,了解老虎在不同艺术家眼中的意义。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Denise Tam Y.T.
翻译:谭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