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艺术珍品春季拍卖,慎选精挑,呈献多个私人雅蓄,包括德安堂藏玉,以及贝氏情色艺术珍藏。

德安堂藏玉,2004年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展出,琼瑛琳瑯,首推乾隆和阗青玉寒山听雪阁山子,阴刻填金御制诗六首,烘托叠翠峦峰之磅礡。且有高福履旧藏明代黄玉骆驼,尺寸硕大,雕琢生动。
清乾隆 和阗青玉御制诗寒山听雪阁山子

雪宜天上来,云胡落涧底。
其源不可极,千尺约畧耳。
三间白板阁,占尽林泉美。
珠玉碎复完,琴筑鸣无止。
涧叶冬不凋,岩葩春似喜。
入望窈且深,宜听静方始。
是合忘名言,而复不能已。作于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初次南巡),载于《御制诗二集》,卷24,页7 飞鱼于云中,听雪乃峡底。
高下殊倒置,名象若斯耳。
适从寒山来,始遇空谷美。
过墙即范园,水阁蹔憩止。
峯色与泉声,识我重临喜。
理皆泯今昔,耳观无终始。
点笔一冁然,偶如是而已。作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第二次南巡),载于《御制诗二集》,卷69,页4 四季此雪恒,垂空落岩底。
翻笑绥绥者,所擅惟冬耳。
实有时而穷,名有时而美。
使以何而行,尼以何而止。
达斯乃可听,听雪我诚喜。
簁簁飒飒中,无终复无始。
得句使前行,宁宜耽未已。作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第三次南巡),载于《御制诗三集》,卷20,页18 滴水倾于海,湿性直到底。
此雪千古恒,其理如是耳。
溪阁尚未登,早识个间美。
既至坐而听,信足称观止。
弗忘者先忧,暂凴者后喜。
摐摐皑皑中,何今复何始。
邂逅托有因,寤寐良无已。作于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第四次南巡),载于《御制诗三集》,卷47,页9 雪落千尺髙,其源本磵底。
斯乃假名象,取璧言之耳。
六霙那计尺,实固胜幻美。
实雪有时罢,幻雪无时止。
又似幻胜实,试看凴而喜。
因悟一切说,炙谷艰穷始。
岩泉付不知,如是淙而己。作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第五次南巡),载于《御制诗四集》,卷69,页24 雪花落自天,安能至涧底。
听雪阁之雪,直透不容耳。
名雪胜实雪,以较一筹美。
所以世间人,求名无底止。
那顾其实非,徒骛其名喜。
溪阁一静观,格物致知始。
然不出烦言,点笔亦宜已。作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第六次南巡),载于《御制诗五集》,卷5,页6

男欢女爱,乃古中国自然秩序之重要一环,传宗接代之外,阴阳调合亦是强健身心的重要关键。古时,权贵阶层之男性向来享有充分的性主导权,三妻四妾属寻常之事;在外,青楼里各种性取向皆得慰藉,更广得名流光顾。如此风气下,数百年来文人雅士歌颂历代名妓,已成风尚,亦是次文化。春画可溯至汉朝,十世纪初,随着江南一带杭州、苏州等商业城市兴起,更广为流传,明代末年达到巅峰,当时的文学、笔记均见情色艺术之迹。
严选首屈一指的贝氏中国情色艺术珍藏近廿件作品,环宇称冠。贝索烈身为艺术家且怀抱热烈鉴藏志趣,投身研究、蒐罗藏品超过四十载,曾述「孕育这些作品的时代,虽已不存在,但从作品中,观者可感受到画家的热情与细腻,各自叙述著不同的故事,带着诗意,润泽人类生而存在之意义,同时也使过去再次重生。」
确实,借由贝氏藏画,观者宛入古代中国最为私密之场域,窥视过往人们的情与欲、及隐晦深藏之情色文化,从欢爱情景,至庭园、居室、服饰等细节,皆一览无遗,提供对于古代春情向往、审美、性文化更为深入的观点。
庭园,文学寓意近同情趣、闲暇,乃社会上层方能拥有之,富神秘感,非常人百姓所熟悉的起居空间。春画中,庭园反复作为欢爱之地,庭树枝枒交缠、石雕巨岩,一再呼应情爱中亲暱之姿,此乃春情幻想最佳场景,游走屋里、屋外之界线,半隐密亦半暴露,更加激发画中爱侣情欲,引人入胜,观之亦似同欢。画中或窗櫺大开,或置身开放式庭阁,彷若随时可被窥知,更添香艳。
庭园亦是古代仕女少数能与他人接触之地,文学中亦诸多相关例子,出身名门年轻闺女,如《红楼梦》中,贾元春自宫中回府省亲,游大观园,对比深宫禁城,可谓久旱逢霖,庭园中静谧优雅,屏除外界尘嚣。如此描写,印证庭园作为卸下禁锢、解放身心的重要作用。
细观贝氏珍藏,欢爱主题更深沉的反应对于自由之追求,描绘的庭园细节尤其可见道教影响。画中庭园可谓阴阳交合之地,挣脱礼教、阶级束缚,男女交合,意味着两性、阴阳得以完美平衡。
贝氏:「情色艺术,亦反映古代中国对于天人合一之追求。」
或许最能突显天人相应者,要属卢芹斋旧藏之 〈愉悦满园〉册页(拍品编号3656),亦是贝氏特别珍视之藏品,册中八景不仅展现浙派晚期风格,细腻精美,且揭示晚明时期之社会万象。
如「园中春嬉」一景,依据服饰,画中主角应为甚有地位之士绅与已为人妇之仕女,面容描写皆自然生动,符合当时审美,著柔滑丝袍、华贵珠饰,室内陈设亦雅致精美,应属皇家内苑。园中木兰、牡丹同时盛放,无视其开花季节实不相应,右侧巨大青色太湖石,平衡构图,其姿态亦呼应相拥爱侣。此册各帧细节,皆满载寓意,耐人寻味。
如此精致作品,唯宫廷画家可为之,〈愉悦满园〉应出自康熙朝画院,乃中国情色艺术品之翘楚,与苏州画师徐玟(活跃于1690-1722年,1724年卒)所作一春宫册相近。徐氏曾受诏入宫,参与康熙六十大寿相关绘画。
藏品中另一焦点为苏州画家王声〈春宫诗意图〉册(拍品编号3657)。王氏,晚明苏州人,擅画人物仕女。本品细节自然传神,人物纤纤柔美,偶以狂放笔法绘背景庭阁扶疏,对比托衬,画艺高超,酣畅精彩。画中人物或暗送秋波,或恣情欢爱,各种姿态、情境皆得,最后一帧,绘断袖之情,见画家落款。中国春画有画家落款纪年者,极为罕见,此应为现存历代能确认作者之春画中,年代最早者。
艺术史学家高居翰曾论,存世中国春画多画工低劣,遂造成不入流之印象,其艺术性亦不受重视。王声〈春宫诗意图〉及应属康熙御制之〈愉悦满园〉,足为反证,二册均展现至高之绘画造诣。藏品质高重要,贝氏珍藏盛名远播,曾数度展出于各知名美术馆,如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伦敦巴比肯美术馆、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及柏克莱大学艺术博物馆。
贝氏珍藏呈献难得一见之中国情色艺珍,作品画艺高超,宛若视觉之诗,艺术性远溢于春画表象之性爱题材,历史文化珍宝,如贝氏曾述,「如此渴求,方得每日均有新发现」,或许这批珍藏,亦能开启吾人鉴古观今之新视角。

同场欣呈多件珍品,如北魏石灰岩雕交脚思维菩萨像,属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美术馆及 Norman A. Kurland 递藏,姿态优雅,佛相慈祥,尤为难得。珐瑯彩婴戏图双耳葫芦瓶,署蓝料款,精致入微,绝无仅有。至于乾隆青花瑞鹿图橄榄瓶,构图绝妙,暗溢郎世宁画风,举世无双。尚有一组二十余件卡尔肯普博士(Dr Carl Kempe)旧藏高古陶瓷,品味高致。


邵逸夫爵士乃全球华语影视业界先驱,毕生投身于影视行业与慈善事业。1973年,他创立邵氏基金会,矢志推动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科研与艺术发展。多年来,他与夫人邵方逸华领导基金会,与各地机构、大学、医院、博物馆合作,匡扶计划多达六千项。2002年,邵爵士成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雅号的邵逸夫奖,彰扬于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领域贡献卓越的国际学者。基金会历年秉承邵氏慈善好施旨志,不懈促进社会发展,嘉惠社群。本季邵氏收藏的拍卖收益更将拨捐邵氏基金会,支持该机构之慈善项目,意义尤甚。

古韵犹香:肯普中国陶瓷旧藏
康蕊君
肯普中国陶瓷珍藏,蒐罗万象,风采迷人,展现旧时收藏家之特色与风华。卡尔肯普博士(1884-1967年),为瑞典实业家,亦是知名网球选手,曾获得奥运奖牌,同时也是一位热爱中国艺术的收藏家。他的收藏,以金银器、陶瓷,两大路线为主,陶瓷收藏甚为广泛精深,犹以历代白瓷最丰。其珍藏贮于其宅邸,Ekolsund 城堡,位于斯德哥尔摩西北方之一幢历史建筑,可溯至十四世纪,曾为皇家宫殿。肯普珍藏多入藏于二次世界大战前,1940年代已由 Hans Öström 整理一份完整手写图录,1964年,Bo Gyllensvärd 编写之收藏图录,正式印行出版,内含九百件藏品。肯普藏品特有黄色收藏签,书特别设计之缩写「CK」,令人过目难忘。
关于收藏方针,肯普并非一昧追求高价稀珍,而是以求真、好学之心为础,各类经典杰作及尚须研究之器,均见蒐藏。肯普热心借展藏品,史上二大中国艺术展,1935至1936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1954年威尼斯总督宫展览,均见其珍藏展出。肯普为伦敦东方陶瓷学会早期少数海外会员之一,曾数度参与学会展览,如1949年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1950年哥本哈根艺术与设计博物馆、1956年巴黎赛奴奇亚洲艺术博物馆等等。可惜的是,上述展览图录,多仅以简略文字叙述展品,罕有照片相佐,因此难以十足确认肯普借展品为何。肯普过世后,藏品留予遗族,一部分曾至美国巡展,以1971年纽约 Asia House Gallery 为首站。此后多年,展于瑞典乌尔里瑟港东亚博物馆,直至最终拍卖之时。肯普中国陶瓷珍藏于2008年伦敦与巴黎苏富比多场拍卖出售,成绩傲然,将宋代瓷器、高古陶瓷之价格推向更高境界。
肯普旧藏中,此批二十一件白瓷与青瓷,为同一私人藏家所珍贮,包含二件纪年瓷器(拍品编号3698纪年977、拍品编号3690纪年1089),二例书「官」字铭文(拍品编号3688及3692),及数例知名藏品。白瓷中最引人注目者,如莲瓣纹三兽足水盂(拍品编号3692),原断为河北邢窰器,类同器形可见于邢、定窰,如河北定州出土一件无纹例,釉色泛青,下部无釉,录于《中国古瓷窰大系:中国定窰》,北京,2012年,页274,图11(下);另一例,一样无纹且釉色泛青,出土于陕西西安,断为邢窰,同上,页375(上)。「官」字铭文,虽少见,但邢、定二窰均有作例,唐、五代、辽、北宋窰址皆有标本,使用年代甚广,自九世纪晚期至十一世纪。本品釉色牙白,莲纹细致,应造于定州一带。
另一件重要定瓷为拍品编号3695,模印牡丹童子纹盌,纹饰清晰,优雅迷人。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二例,或出自同一模器,录于《定州花瓷:院藏定窰系白瓷特展》,台北,2014年,编号 II-108、109。涧磁村定窰遗址出土残片,亦见相似纹饰者,刊于《中国古瓷窰大系》,前述出处,页289,图62。
此批珍藏中,年代最早之青瓷,要属拍品编号3691,鸱鸮形盖盒,器表使用大量技法装饰,印、勾、划、刻等等。浙江北部越窰制瓷,多为大量批制,罕见如此各别特制之例。在 Gyllensvärd 的专书中,亦特为此品刊登大图版。
同样备受珍视的,还有拍品编号3703,冰裂青釉,带四管,属杭州官窰器,昔称香插或花插,应为南宋书案陈设雅器。
依据现今陶瓷史研究,多数藏品都得以更正确断代与辨别窰址,遂能更正 Gyllensvärd 对其中一青釉盌之判断,前误认为高丽瓷,应属中国陶瓷(拍品编号3706)。同时,中国各地持续进行的考古发掘、新窰址之发现等,亦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河南考古发现的数处瓷窰遗址,除了广为人知的钧台窰以外,如宝丰汝官窰,亦曾烧造类钧瓷,有天蓝釉、或带紫斑、或绿钧等。初见拍品编号3699,宛如典型绿钧瓷,或原造于汝州窰址。汝州东郊大峪东沟窰,位于宝丰北部,不仅出土钧瓷,亦见青瓷、白瓷、黑釉划花白瓷,还有素胎、窰器等,其中一件绿钧盌,器形与本品相似,尺寸较大(《河南新出宋金名窰瓷器特展》,保利艺术馆,北京,2009年,页154上),并参考与本品相类之器,釉色、足底作法相近,仅局部上釉,底部一圈几乎无釉,载于《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窰址标本》,卷1:河南卷,北京,2005年,编号470。借由最新考古发现,重新爬梳肯普旧藏,若泉下有知,应甚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