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蕴传心:雪月藏亚洲艺术珍品
拍卖: 2021年5月26日 • 上午 10:20 HKT • 香港

艺蕴传心:雪月藏亚洲艺术珍品 2021年5月26日 • 10:20 上午 HKT • 香港

富比欣然呈献亚洲艺术收藏界先驱暨《Arts of Asia》杂志创办人 Tuyet Nguyet(中文译名「雪月」,1934-2020年)及 Stephen Markbreiter(1921-2014年)伉俪雅蓄。Tuyet Nguyet,越南新安人,最初从事新闻工作,是一位杰出的记者,丈夫 Stephen Markbreiter 则为著名英国建筑师。二人毕生钟情东方文化艺术,以多年心力集成杰出中国艺术典藏。本场拍卖反映两位热情而专注的藏家遍布亚洲各地的足迹,见证整个大洲工匠的创造力和高超技艺。

《ARTS OF ASIA》杂志创办人 STEPHEN MARKBREITER 及 TUYET NGUYET 伉俪
「双亲在亚洲艺术领域上知识丰富,钻研甚深,收藏生涯逾五十载,汇集珍藏精深广博。」
- 麦罗宾(Robin Markbreiter)

上古玉礼器密语

上古玉礼器兼顾形制与纹饰,并贵在两者的和谐协调。文字尚未出现之时,它们代表着艺术价值与祭祀礼制的结合。虽然玉礼器的确切意义早已湮没在岁月尘烟里,但我们仍可从中窥见新石器时期的玉文化,可谓历千年而不衰。它们的器形和纹饰反映了古代宗教及精神信仰,引人遐想。尽管在今人眼中,上古礼器的实际功能和意义已然扑朔迷离,难以考据,不过其饱含象征意涵的形态和图案,却因玉质持久而流传至今。玉器主要形制的演变亦随之记录下来,为往后朝代所沿袭。

其中一种最具神秘色彩的玉礼器被后世称为琮。琮呈筒状,内圆外方,印证天圆地方之说,从宋代迄今深受鉴藏家喜爱,亦常为匠人所摹制。另一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玉礼器是璧,当中不少出土自上古墓穴。上古玉璧大多素面无花纹,质朴稚拙,主要为富裕人家女性的丧葬礼器。古代哲学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圆璧祭天,方琮礼地。

玉礼器尚有其他特殊造型,如百足之虫蜈蚣、鸣蝉等。蝉可蜕壳再生,谓曰「蝉蜕」,故玉蝉生以为佩,死以为琀,古人深信身后可借之尸解成仙。

从远古的人类先祖在洞壁绘画开始,艺术创作以大自然花木禽兽为题材者持久不断。自古流传的神话故事包含人们对动物的想像,牠们或成仙入魔,或化身寓言和志怪小说的主角,又或是跟随左右的忠心伴侣,或是野性难驯的敌人。中国艺术里的动物形象通常寓意丰富,或基於哲学,或源出政治,作为视觉语言,繁复精细,糅合文化联想与文字游戏。对工艺品禽兽纹饰的解读不可流于表面,每种动物及灵兽均富含精神意义,与个别纹饰主题相紧扣。根据中国宇宙观,万物有序,各种动物在天地间各司其职。

中国艺术的前世今生
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中国外销画画师靠着一笔一划,描绘香港、澳门、广东的日常生活、城镇建筑和自然风貌。在现代人眼中,这些景物既熟悉又陌生。时至今日,在南中国沿岸生活及工作的人们仍可跟昔日的画师一样登高望远,脚下土地依旧,眼前却沧海桑田,低头与抬头之间恍若隔世。香港本是南中国海上以捕鱼务农维生的「蕞尔绝岛」,鸦片战争后,清廷与大英帝国签订《南京条约》将其割让,此后香港的发展日新月异,维港香江的繁华景象亦成为许多中国外销画的素材。

点击下图中的红色圆点,了解更多。
  • 维多利亚山今昔 Created with Sketch.
  • 定居中国的西方艺术家 Created with Sketch.
  • 殖民地新星 Created with Sketch.
  • 不断蜕变的香港天际线 Created with Sketch.
  • 外销画中的港口景致 Created with Sketch.
  • 贸易发展 Created with Sketch.
  • 维多利亚山今昔
    View From Victoria Harbour. Photo by Joey Cheung. Source: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昔日的维多利亚山高耸入云,山脚下围满了低矮的房屋。今日维多利亚港高楼林立,昔日的山峰已不复见。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定居中国的西方艺术家
    乔治・钱纳利自画像,乔治・钱纳利

    许多早期中国外销画家均为西方艺术家,当中的著名人物包括乔治・钱纳利。此后,中国艺术家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以城市港湾、市民日常生活与东西文化交流等独特的视觉语汇为题,将西方画家的作画手法融入作品中,售予越洋过海的欧洲商人作纪念品。这些外销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重要的历史纪录,别具意义。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殖民地新星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英国海军于水坑口街附近的「占领角」(Possession Point)登陆,正式占领香港,并将城区取名为维多利亚城(Victoria City)。根据一本「适用于一般旅客、商人及居民」的官方指南,开埠二十年后,这个新兴殖民地的人口已增长至125,504人。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不断蜕变的香港天际线

    位于山顶高处的圣约翰座堂是东亚最古老的新哥德式教堂,至今仍然屹立于中环。在画作面世之时,它是香港最高的建筑。二十世纪以后,香港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逐渐取替维多利亚港沿岸一带三层楼高的旧贸易大厦,大为改变了香港的风貌。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外销画中的港口景致

    1841年6月7日,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广邀商人来港经贸。不过,由于海盗问题猖獗、非法鸦片买卖及与其他通商口岸的竞争,香港开埠初期数十年的航运与贸易发展不尽人意。1860年代以后,香港人口显著上升,与其他欧洲国家贸易渐繁,航运业迎来春天。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贸易发展

    外商(又称「洋行」)的进驻,促成了港口一带经贸活动的蓬勃发展。上方画作中的海面热闹非常,船只熙来攘往,足见当时沿海区域贸易繁荣昌盛。下方为浩官的肖像,他是洋行商人,亦是「广州十三行」的代表,后者为中国政府授权监管西方经贸的十三家中国行商的统称。1834年,浩官已拥有总值2,600万美元的家产,富可敌国,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之一。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查看拍品

乔治・钱纳利是首批于十九世纪中期定居中国南部的欧洲画家,见证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外贸发展的全盛时期。钱纳利在1825年从加尔各答远赴澳门,当时,他在印度已享负盛名,是当地的顶尖西方艺术家。钱纳利的油画、素描及水彩画生动精美,在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前仔细记录了香港与澳门的港口景致、室外与室内风光,为外销肖像画的重要推手。这位外籍英国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卓尔不群,对专为西方市场创作的著名中国外销艺术家——林呱等人影响深远。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申请估值

申请估值

想知道您的物品是否适合在苏富比上拍?

上传物品的资料和照片,即可申请网上估值。

申請估值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