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29日及30日現當代藝術拍賣舉槌前,蘇富比與大家率先一睹十六件值得深入了解的精彩傑作。入選拍品橫跨各種媒介,從傳統油畫到大理石和鑄銅雕塑,以令人眼前一亮的創作手法演繹具象畫、抽象畫和風景畫等傳統門類,足證其作為現當代藝術史經典之作的地位。

阿凡迪,《滑雪》
印尼表現主義畫家阿凡迪自學成才,以直接將顏料擠到畫面、再用手指塗抹的創作方式見長,《滑雪》(1954年作)正是以如此手法繪畫的迷人典範。此作筆觸強烈生動,讓人聯想到文森・梵谷的《星夜》中如夢似幻的景致,阿凡迪描繪的天空和林木呈現漩渦動感,歐洲遊人在樹林間的雪坡悠然滑雪,閒適自得。1954年對阿凡迪亦是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當時他的作品亮相威尼斯雙年展,並得到國際間的一致好評。
費南度・波特羅,《馬背上的男人》
費南度・波特羅的得意之作《馬背上的男人》(2008年作)採用白色卡拉拉大理石創作,高110公分,是波特羅亮相拍場的最大型大理石雕塑之一。波特羅以繪畫體態豐腴的男女和動物著稱,而此作更帶有藝術家的個人共鳴,因為他的父親是騎著馬四處工作的推銷員。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此作的鑄銅版本。
馬克・夏加爾,《瓶承春華》
《瓶承春華》創於 1930年,其時夏加爾正經歷第二段留居法國的重要轉折期。畫中天使穿過窗戶來到洋溢幸福暖意的家中,反映超現實主義對夏加爾產生的影響。花束是夏加爾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不僅代表他對第一任太太兼畢生繆斯貝拉・羅森費德的愛慕之情,也象徵他對新家園的依戀。拉著小提琴的天使更展示與夏加爾過往成長相關的重要信息:他在白俄羅斯的維捷布斯克長大,當地擁有濃厚斯拉夫民俗音樂和猶太音樂的傳統氣息。夏加爾如此上乘的早年佳作在拍場上難得一見,非常稀有。
巴布羅・畢加索,《鏡子》
巴布羅・畢加索的1947年作品《鏡子》曾於1985年至2001年間入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此作是畢加索到法國蔚藍海岸旅遊時創作的,當時他與愛人弗蘭索娃・吉洛和出生一年多的兒子克勞德一起,共度了一段陽光明媚的幸福時光,這時也是他創作量相對豐富的時期。此作中鏡子映照著一輪像明月般的天藍色圓形,與碗中的深紅色櫻桃相映成趣,這個意象是回應畢加索在巴黎一間餐廳與吉洛首次見面時,端上一盤櫻桃與她分享的情景。他描繪此作的手法賦予畫面如雕塑般的立體感和質感,呼應他當時找到在馬杜拉陶藝工坊創作陶藝的新嗜好,之後他更全情投入,在1947年至1948年間,他到馬杜拉工坊創作了超過一千件陶藝作品。
讓・保羅・里奧佩勒,《無題》
讓・保羅・里奧佩勒是戰後巴黎畫派的領軍人物,他將紐約抽象表現主義的強勁活力結合歐洲先鋒派抽象實踐的抒情詩意,建立獨特的視覺語彙。《無題》(1962年作)是里奧佩勒展現其標誌性雕塑繪畫技法的出色例作,他用調色刀塗抹出層次厚重的顏料,營造富有動態的立體質感,製造出像地質層起伏般的繽紛畫面。在揮灑自若的鬆散筆觸對比嚴謹控制的畫面結構之間,這片立體的觸感地形展現澎湃的張力。1962年是里奧佩勒創作生涯的分水嶺,他獲選代表加拿大參加享譽全球的威尼斯雙年展,同年亦獲加拿大國家美術館為他舉行首個大型回顧展。
奧古斯特・羅丹,《吻,底座簡化模型》
奧古斯特・羅丹的《吻,底座簡化模型》於1885年構思,1943年鑄造,最初收藏於巴黎羅丹博物館。作為詮釋永恆愛情的經典象徵,《吻》原本是羅丹安排置於鑄銅巨作《地獄之門》上的一部分,那是法國政府委託羅丹製作的一道大門。此作是從兩件原本大小為86公分的石膏模型鑄造,尺寸大於羅丹生前為雕塑製造的任何鑄銅版本。
枚中栨 (梅忠恕),《奏樂》
《奏樂》出自越南現代藝術先鋒枚中栨 (梅忠恕)的生花妙筆,是市場僅見他的早期大尺幅絹畫傑作之一。畫中兩位身穿白色越南奧黛的女子清麗優雅,坐在蓮花池旁邊,一人在彈奏有譽為「弦樂之后」的越南傳統撥弦樂器「彈琵琶」,另一人在細心傾聽。枚中栨本身精通越南古典音樂,所以對他而言,音樂是特別有意義的題材。
曾梵志,《面具系列1995第12號》
曾梵志的1995年作品《面具系列1995第12號》於今季首度登上拍場,備受矚目。在此作誕生的同一年,香港漢雅軒為曾梵志舉行了在中國大陸以外的首場個展,並首度向公眾展示《面具系列》。曾梵志筆下的主角身穿西裝,繫著紅色領帶,一身現代新貴的經典打扮,刻意避開觀眾目光,面具背後隱藏著外表與內心情感之間難以掙脫的緊張關係。此作中曾梵志亦對光影加以特別處理,這是他在1995年才加入的新元素,靈感來自他當時位於三元橋的新工作室,那裡有一扇小窗。

約瑟夫・亞伯斯,《向方形致敬習作:秋之終曲》
藝術家兼教育家約瑟夫・亞伯斯出生於德國,他的《向方形致敬習作:秋之終曲》(1962年作)是戰後重要藝術作品中的絕佳範例。此作採用尺幅較大的30乘30英寸的纖維板繪製,體現了亞伯斯對色彩感知所進行的嚴謹研究。和煦優雅的黃色和赭色讓人想到南方的融融暖意,尤其是啟發他創作這個系列的墨西哥房子外牆。
格奧爾格・巴塞利茲,《手臂和軀幹之間的三角形》
身為歐洲戰後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格奧爾格・巴塞利茲在《手臂和軀幹之間的三角形》(1977年作)中展現了富有實驗精神的創作手法,他運用上下倒置的圖像超越表述內容的傳統界限。此作是1977年巴塞利茲為了參加第六屆卡塞爾文獻展而創作,但他抗議文獻展以政治審查為由拒絕德國藝術家A・R・彭克參展,於是決定撤展此作,當時與他同代的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和馬庫斯・呂佩茨也跟隨撤回展品。可幸的是,1983年這四位藝術家一起參與極富開拓性的群展「表現:德國新藝術」,展出之前撤展的作品。《手臂和軀幹之間的三角形》來源出眾,曾由貝耶勒畫廊和薩奇畫廊收藏。
朱德群,《五月雪》
朱德群筆下的《五月雪》(1987年作)呈現一片翠綠,屬於他廣受好評的「雪景系列」中少有的彩色作品。1985年,朱德群乘坐火車穿越阿爾卑斯山,途中遇到暴風雪,猛烈的風雪讓他聯想到唐詩中的意象,由此誕生了他最為市場追捧的雪景系列。《五月雪》中紛飛白雪肆意揮灑,體現傳統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更同時呼應戰後抽象表現主義的動勢與即興感;太陽從遠方穿透朱德群想像中雲煙霧靄的雪景,光芒萬丈。
君特・弗格,《無題》
著名德國抽象畫家君特・弗格的《無題》(2008年作)富有表現力,看似簡單直接,卻又壯美無窮,出自他最受歡迎的點畫系列,如今首度登上拍場。弗格創作《點畫》系列的部分靈感源自弗朗西斯・培根的工作室,他看過其工作室內牆身佈滿油彩斑點,因為培根經常在牆上擦掉畫筆上多餘的顏料。如《無題》一類的畫作用色豐富豔麗,運筆豪邁大氣,是弗格以不同方式回應「鉛畫」和「網格繪畫」等早年作品的畫面結構。
李黑地,《在死的冰上起愛的火災》
李黑地是在中國當代藝壇冉冉冒起的新星,她的作品綺麗夢幻,糅合東西方的藝術傳統,探討身分認同、慾望、轉變等不同主題。2022年,李黑地在上海 Linseed Projects 舉行了人生首場個展「雀在破曉」,《在死的冰上起愛的火災》(2022年作)正是在這場個展中首度登場。自身內在的體驗和曇花一現的形態,在大膽流麗的筆觸和明亮色彩中碰撞交融。在李黑地的畫作中,親密和蛻變都必然與脆弱和重新開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她的作品獲多個重要機構收藏,包括上海龍美術館、洛杉磯縣藝術博物館、台北國巨基金會等等。
趙無極,《09.06.2000》
中國現代藝術大師趙無極於2000年創作《09.06.2000》,展示了一代藝壇巨匠在巔峰時期的創作精髓。見於趙無極早年抽象作品的年輕活力,已經變成在中國文人畫中追求超然內在意蘊的探索。他結合西方油畫和中國水墨的獨特技巧,以多層次的純色渲染飄逸大氣的光線和空間。趙無極曾解釋:「到了這時期,也許我已經成熟了,我畫我的生活,但我也想畫一個眼睛看不見的空間,一個夢的空間。」

莎拉・休斯,《可靠的老友》
2019年,美國畫家莎拉・休斯在艾娃・普雷森胡貝爾畫廊舉行在亞洲的首場個展,《可靠的老友》(2018年作)是這場個展的重點展品。休斯稱自己的超現實風景畫為「創造風景」,構圖奇趣,蒼翠茂密,重新喚醒觀眾對現實的感知;受野獸派和德國表現主義啟發的用色濃烈突兀,讓畫中如同幻境的空間充滿可以看出休斯如何下筆的豐富觸感。休斯斷言自己不只是個「風景畫家」,反而認為欣賞藝術是觀眾與藝術家的一場合作,各自將自己的經驗帶到作品中。
尼古拉・帕爾蒂,《洞穴》
《洞穴》(2019年作)是瑞士藝術家尼古拉・帕爾蒂對大自然的空靈探索。帕爾蒂用色調深淺不一的藍色粉彩繪畫石筍和鐘乳石,營造猶如天鵝絨般細膩柔美的質感,洞內石筍和鐘乳石形態飽滿,前後佈置,錯落有序,顯出他偏好超現實表現手法的傾向。他創作《洞穴》的靈感源自其他藝術家同樣為洞穴著迷的作品,尤其是比利時畫家威廉・德古夫筆下充滿神秘感的《馬納科爾洞》(約1901年作)。2019年,帕爾蒂在布魯塞爾的澤維爾・霍夫肯畫廊舉行個展,《洞穴》在這場個展首度亮相,而且是當時展出的三幅洞穴畫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