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企业管理或者职涯规划时,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玻璃天花板」,意指公司或某个领域对于女性的隐形限制。现代女性尚且如此,在古代,女性自然更受限制,先秦典籍《仪礼》中对妻子的定义是「妻者,齐也」,意味着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应与丈夫相等,但实际上妻子们仍被视为卑弱的一方,即便是皇帝之妻也不例外。即便历朝历代都给予皇后极高的权位与尊重、也不鼓励皇帝们任凭喜好废立,但从来没有一个皇后可以高枕无忧,她们既要做皇帝的知心人,又得做天下女性的榜样,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为帝妻不是皇后们最重要的使命,要能生出下一个皇位继承人才行,数十年小心谨慎还不够,总得要有几分幸运才能以太后之尊安享晚年。换言之,太后或太皇太后可说是皇后们的玻璃天花板,她们循着帝妻、帝母、帝祖母的台阶往上爬,从史书有名的第一位皇后吕雉开始,有无数的皇后们以妻子与母亲的身分涉入政治,她们即便临朝摄政、手握大权,死后仍是另一个男人的附属品。
直到一个女人觉得这件事不大对劲,在她前半生,她也像从前的皇后们一样,侍奉丈夫、养儿育女(到四十岁仍在生育)之外,还要知书达礼、管理后宫、出席各种公私场合,后来还要协助丈夫处理政务。她兴兴头头地忙了几十年,直到有一天,她病重的丈夫想将皇位传给她,宰相们却认为帝后如日月阴阳各私其职不可紊乱,「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换言之,偌大的帝国是她夫族的遗产,她再怎么尽心,都只能是外人。
于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此觉醒,她终于意识到玻璃天花板不可能循着儒家的传统来打破,即使她的丈夫愿意支持也无法对抗千年来的体制。她静下心来厚积实力、一一铲除阻碍,同时,她也思考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既然儒家行不通,还有哪条路呢?她将目光转向了与自己更有渊源的佛教,早在她意图称帝之前,她就以皇后之尊长期赞助佛教,甚至在洛阳龙门石窟以自己的形象为蓝本凿出了佛像,在寻求称帝的正当性时,她师法娘家的亲戚隋文帝,从西域的《大云经》中找到了弥勒转世后「以女身当王国主」的经文,借由佛教给予的正当性进行她的「武周革命」(参见康乐,〈转轮王观念与中国中古的佛教政治〉)。
武则天成功了,却给后代皇帝们种下了心魔,他们既希望妻子温婉贤淑、母仪天下,也需要妻子坚贞不二、慎谋能断,但他们看着枕边人却忍不住担心:她会不会是第二个武则天?由此,大部分的皇后都必须退让三分,即便必须临朝摄政,也需再三声明自己绝无二心,若遇上了工于权术的皇帝,更需步步谨慎。
武则天之后约七百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皇帝刚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其妻徐皇后(名臣徐达之女)随即颁布了一部《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徐皇后在这部经书的序文中说,这是她在洪武三十一年打坐时,在梦中被观音菩萨授予的经文,之所以授予她的原因是她「将为天下母」,然而此时明太祖朱元璋还未去世,她只是燕王妃,何能为天下母呢?徐皇后自称颂念此经有大功德,到了洪武三十二年秋,北京城遭围时,她也持颂此经协助丈夫「平难」。洪武三十二年其实就是建文元年(1399年),所谓「遭围」就是建文帝遣数十万大军围攻一事,据史书记载,当时永乐皇帝前往大宁巧取其弟宁王的兵力,徐皇后面对大军压境,亲往城头督战,与长子一同守住了北京城,但在这篇序文中,却丝毫未提她自己的功劳,只有对丈夫、对公婆、对神佛满满的感恩。
说起来,徐皇后的《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其实跟武则天的《大云经》一样,都是借由佛教的神话来合理化政治上的行为,毕竟,在儒家道统中,皇后称帝也好、皇叔称帝也好,都是违反了既有的伦常天理。但武则天的经文是成就了自己,徐皇后成就的却是丈夫,两个皇后、两种选择,究竟哪一种才是「好女人」,在古代,徐皇后的牺牲备受肯定、武则天是恶妻逆媳,但在现代女性眼中,还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