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受到启发,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受各种启发,以避免受到单一的启发。
乍 看之下,引用英美诗人艾略特的说话来介绍林风眠(1900-1991)似乎令人摸不着头脑,可是用这番话来描述这位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却是贴切非常。无论是生活或创作,林风眠往往以开阔胸襟看世界,从不抱残守缺,这一点相信艾略特也会欣赏。林风眠漫长的生命和创作旅程成果丰硕,其作品表现力丰富,展现多元的艺术风格。他是最早一批钻研欧洲现代艺术的中国艺术家,对宋代山水画及宋瓷也有深刻理解。林风眠认为,东与西、古与今的共存并不矛盾,皆可尽纳于一件艺术品中。
海汇百川、超越传统的中国艺术家家

林风眠的开放思想, 往往使他站在文化界卫道士和权威的对立面。然而,他的渊博见识和独立信念终使他跨越地域和政治局限。他曾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校长,获公认为重要的教育家,是鼓动中国早期现代思想的先行者。他也是表现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而这种欧洲艺术风格,其内敛之处,竟与一些深具中国文人主义的书画颇为接近。
1920年代初期,林风眠在欧洲旅居数年, 对德法艺术深深着迷。他在1926年回国,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先驱,又培育新秀,赵无极、朱德群和吴冠中等都是他的学生。作为一位教育家,林风眠与上海美术学院创办人刘海粟(1896-1994)的观点相近,二人都在全国艺术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现代美术的进程影响深远。
「...我们要在极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因为我们相信艺术能够救济现在中国民众的烦苦,能够惊觉—般人的睡梦。」
无论在教育和艺术创作方面,林风眠一贯积极拥抱新潮流,绝不囿于陈规旧制。欣赏他的艺术,亦应抱此胸怀。林氏的创作灵感或源自他欣赏的艺术家,若将他们与林氏的作品并观, 可更深入了解林风眠的非凡创作生命力、还有那汇聚各种风格的骄人成就。
女性肖像
马蒂斯和莫迪里安尼
林风眠曾在巴黎接触到马蒂斯和莫迪里安尼,《仕女》及《鸣弦图》的创作灵感部份源自这两位艺术家。马蒂斯绘画过多幅室内女子肖像,敏锐的笔触和丰富装饰的主题大概曾令林风眠为之赞叹。莫迪里阿尼笔下人物那面具般的五官,源自伊特鲁里亚人的雕刻,这一点显然也对林风眠有所启发。 《仕女》及《鸣弦图》的方形画面让看惯水平或垂直开展的卷轴画的东亚观众感到困惑,但其实方形册页曾是宋代流行的画幅格式。

中:林风眠,《 瓶花仕女 》,成交价2,400,000港元
右:亚美迪欧·莫迪瑞安尼, 《宝丽特·茹丹肖像》 ,约1919年作,成交价 42,810,000 美元
中国戏曲
立体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视觉韵律
林风眠有不少作品以中国戏曲为题材。在《闹天宫》中,人物角色建构起充满动感、色彩缤纷的画面,其中的视觉韵律及浅层空间展现立体主义的影响。人物身上的半透明布料展示林风眠充分掌握油彩的特质和潜能,而流畅的笔法则是艺术家早年研习书法和水墨的结果。《闹天宫》画面清新流丽,当中可见林氏对各种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应用。十九世纪末研发的新颜料,诸如鲜亮的蓝与黄,为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艺术家大胆采用,林风眠亦不例外;瞩目鲜艳的色彩是林氏美学的一大特色。

荷塘
汹涌海域
画花
苇塘雁过
回归书法

林风眠的传统中国书画根基,在水墨作品中清晰可见。 《苇塘雁过》以白、灰及黑为主调,笔触具有书法感,刻画飞雁及风中低头的芦苇,并采用欧洲薄涂法营造云层效果。画面以唐代杜甫七言律诗《登高》以及艺术家自己的杭州西湖记忆为灵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三剑侠
赵无极、朱德群与吴冠中

林风眠喜爱画鸟,画鸟,总让他想起儿在森林里玩耍、与大自然亲密紧扣的记忆。黑鸟通常停在粗壮的枝干之上,是林风眠作品当中常见的主题。 《三剑侠》的罕见之处,在于其空白背景以及鲜明的明暗对比。艺术家利用敏捷而充满活力的笔触描绘鸟儿,暗喻纯真和友爱。有趣的是,该作品可能是暗指赵无极、朱德群和吴冠中三人,他们都是林风眠的学生,有「中国现代艺术三剑侠」之誉。这三位名家和林风眠一样深受巴黎和欧洲现代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