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东方派:峇里殖民时代的欧洲艺术家

最后的东方派:峇里殖民时代的欧洲艺术家

Chapters

艺术是连系不同世代与文化的桥梁,作品虽殊异但呈现出共同的审美追求和丰富多采的生活面相。适逢香港苏富比举办「现代艺术网上拍卖」(2月7日至15日),让我们一起回顾艺术史教授 John Seed 如何以清晰的文字爬梳历史脉络,带我们认识被誉为「最后的东方派」的欧洲艺术家,领略他们笔下峇里岛的殖民风情。这些艺术大师生于一百多年前的欧洲,却选择离乡别井,到遥远的东方寻找灵感,最后将自己的名字与一个东南亚小岛——他们的第二个家永远紧扣在一起。本次网上拍卖呈献的作品包罗万有,其中精选来自「跨世代:东南亚重要私人美术馆珍藏」的鲁道夫・邦尼及勒迈耶画作。欢迎阅读文章,了解这个「跨世代」计划。


1920年代,印度尼西亚荷兰殖民政府为世界打开了一座地方文化的「活博物馆」之门——峇里岛。这座岛屿上布满稻田,印度教寺庙俯拾皆是,为当时的欧洲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远离现代繁嚣、归隐避世的桃源。事实上,峇里社会隐藏着不少民生问题,例如赤贫的社会、一个为封建贵族撑腰的殖民体系。可是,这片土地仍然成为了欧洲人心目中宁静安详、感性迷人的乌托邦。在二次大战烽火燃起之前的数十年里,那些经常走访并常驻峇里岛的欧洲艺术家,均在当地发掘到一些与保罗・高更在十九世纪末的大溪地上体会到的类似感受——诚如后者,在艺术世界的滤镜之下,峇里岛是一个如梦似幻、令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之乡。

勒迈耶

比利时贵族勒迈耶在1932年负笈峇里岛,时年52岁。在抵达峇里岛之前,他周游列国,曾到访欧洲、非洲、亚洲及波利尼西亚,最后决定定居峇里。远赴南方以后,勒迈耶受当地的丰沛文化与绿意盎然的风光深深吸引。他在岛上的一间小屋里租住,邂逅了芳龄15岁的雷贡舞者妮・帕洛。妮・帕洛在16岁正式结束舞蹈生涯,在1935年与勒迈耶共谐连理,成为他的终身灵感女神;她一直长伴在丈夫左右,直至勒迈耶在1985年离世。

妮・帕洛像,相片为本拍品藏家之先父故藏

勒迈耶的作品深受法国印象派雾气缭绕、大气磅礡的画风影响,常以妮・帕洛及其他峇里女子入画,刻画她们喁喁细语、漫步海滩、或在花园中采花的曼妙身姿。随着勒迈耶的名气日盛,他的小居成为了欧洲及美国游人的热门造访之地;这些旅人一边享用着妮・帕洛为他们准备的点心,一边观赏着勒迈耶的华美收藏,为之赞叹不已。在日军占领期间,勒迈耶在软禁下坚持以麻布作画,在战后重归画坛,声名鹊起。如今,那所饰满油画与峇里艺术品的沙努尔小筑,已改建为勒迈耶博物馆,供游客入内观赏。


鲁道夫・邦尼

鲁道夫・邦尼是一位受传统学术派训练的荷兰艺术家,他在欣赏过刻画峇里民生的钢笔墨水作品后,在1928年毅然登上轮船,远渡印度尼西亚。翌年,他定居峇里岛,见证了当地的文化艺术氛围在欧洲人来访后所产生的急剧变化。邦尼心系峇里社会,对当地文化心驰神往,不久后便投身峇里的传统文化保育事业,致力发展现代绘画风格与主题。他与乌布王子携手合作,成立了琵达玛哈基金会(Pita-Maha),为峇里的艺术家群体发声并给予援助。在战争期间,邦尼遭到拘禁,其后重返峇里,亲手设计并规划了画宫博物馆(The Museum Puri Lukisan),以传承峇里传统艺术,是为他流芳百世的重要文化遗产。

邦尼的作画技艺精湛、成就非凡,以多幅刻画峇里男女的粉笔粉彩画为人所称道,画中人神情优雅自若,身材苗条而优美。

罗穆尔多・罗格泰利

罗穆尔多・罗格泰利是一位交游广阔、潇洒不羁的意大利艺术家,他在1939年初抵达印度尼西亚,在巴达维亚租借了一家工作室,预备举办展览。他在一封寄予好友的信函内写道:「在意大利,他们问我怎么看待爪哇。我就回答:『天堂』」。他在展览上展出了刻画当地民俗传统的风景作品,结果大获成功,驱使他前往峇里岛,并在当地结识了埃及裔意大利画家埃米利奥・安布隆,在萨扬创立了一所工作室。

1940年2月,泗水艺术画廊(Soerabaia Kunstkring)举办了一场展览,向观众呈献罗格泰利笔下婀娜诱人的雷贡舞者与随性自然的峇里裸女作品。罗格泰利的峇里肖像画细腻迷人、明亮大胆,充满感官刺激,可谓其短暂的事业生涯中最为出色的创作。罗格泰利于1943年2月在菲律宾人间蒸发,此后销声匿迹;在此之前,他将十八幅峇里作品送往纽约杜西特画廊,让广大艺好有幸能够一睹他的笔下风采。

最近出版的《罗穆尔多・罗格泰利:从永恒之城罗马到诸神之岛巴利岛的艺术之旅》为这位艺术家的生平作品与事业生涯作出了精彩概述。

罗兰・史特拉瑟

罗兰・史特拉瑟生于越南,是一名艺术家兼探险家,他在1919年展开历时一年半的长征之旅,创出首批峇里画作。他的足迹遍及印度、日本、蒙古及西藏,直至1930年代中期,史特拉瑟与爱妻恩里卡返回峇里,定居湖畔小屋,屋中可眺望活火山巴图尔山的壮丽景色。在大战期间,二人携同两匹马、一只宠物猴与七只小狗在岛上匿藏,以来当地居民的善心接济来维生。1946年,踏入花甲之年的史特拉瑟在澳洲军队的协助下销毁了三十幅作品,离开了峇里岛。

史特拉瑟以峇里为题的作品笔触苍劲有力,色彩大胆奔放,深受世人推崇。他的画中主题囊括斗鸡、舞者及卖花人,为这座在欧洲及太平洋地区饱受战火蹂躏之际,让艺术家得以隐居避世、觅得心灵慰藉的伊甸园留下深切动人、活灵活现的纪录。

沃尔特・史毕斯

艺术家、作曲家兼策展人沃尔特・史毕斯在1923年抵达印度尼西亚,四年后定居峇里岛。他是引领一众对峇里岛充满好奇的西方旅人前往该地的关键人物,地位举足轻重。史毕斯凭借他的敏锐观察力,以微细精准的手笔,仔细刻划了峇里岛的昆虫与海洋生物。他的作品充满民俗风情,流露原始风格,充份反映了他对当地的热带风光与民俗神话的深厚迷恋之情。

史毕斯在乌布逗留了九年,期间访客众多,包括不同艺术家、考古学家、音乐家和影视明星。其后,他隐居深山,笔下风景越发蓊郁,大气氤氲。1938年末,史毕斯被控猥亵未成年少年,遭荷兰政府拘捕。他在1942年出狱,其后被遣送至斯里兰卡,乘坐的船只在航行途中不幸被日军炸弹击中,从此与世长辞。

战后时期

峇里岛殖民时期的欧洲艺术家为世人留下了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在这群艺术家之中,有些人借助了当地的文化图景发展创作,有些人则在保育当地文化及培育艺术家的工作上担任重大角色,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鲁道夫・邦尼。1945年8月,苏加诺博士正式上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其本人亦是一位艺术家兼收藏家,与邦尼及勒迈耶互相交好。他在二十年任期中将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悉心庋集,建立了一个恢宏壮观的印度尼西亚艺术珍藏,以铭记他们为印度尼西亚民族作出的伟大艺术贡献。

現代藝術 | 亞洲

关于作者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