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民導演透過深入研究,拍攝出這部卓越而細膩的長篇紀錄片,將 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國際藝壇巨擎張大千生前親密且真摯的生活呈現於人前,並給出前所未有的洞察。她這項重要的企劃耗時12年,期間張導演穿棱各大洲拍攝,追蹤張大千大師逾半個世紀前在全球漫遊的軌跡,為觀眾留下了一份無價的學術獻禮。
《萬里千尋》的靈感源自1967年,深受愛戴的藝術史教授蘇立文在史丹福大學任教和策展時,製作了美麗動人的影像。蘇立文教授在史丹福藝術博物館策劃了張大千的回顧展,並聘用了當地電影攝影師製作了一段短片,以記錄這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片中精美的鏡頭展示了張大千與其妻子徐雯波在加州蒙特雷半島的古柏下漫步,隨後藝術家看似隨心地創作了一幅畫盤根交錯的柏樹畫作,展示了張大千如何從具體的風景中獲得靈感。這些影像幾乎因一次偶然的對話而石沉大海,從此不見天日。事源在拍攝結束後,著名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參與了張大千和蘇立文的慶功晚宴。當時,安塞爾提醒了在場的電影攝影師,這位中國畫家享有「中國畢加索」之美稱。這位攝影師突然意識到這段影片具有巨大商業價值,於是即向蘇立文教授索要天價。

三十年後,張大千的孫子張維先助蘇立文教授向該電影攝影師轉達,教授願意以私人資金向他支付費用,以取得母片。隨後,教授將母片贈予三藩市州立大學。該大學在1999年舉辦了張大千百年紀念展覽,展出藝術家在加州居住時所創作的畫作,而這段未經剪輯的影片則作為展覽的一部分作公開放映。隨後,張氏協助將母片數碼化,由大學團隊進行剪輯;完成的影片名為《張大千加州歲月》,時長21分鐘,於2013年首播。蘇立文教授曾要求給予該影片「特別待遇」,呼籲人們別在互聯網上公開傳播。即使公眾可以欣賞已獲授權的電影預告片,可惜仍有盜版流出,為帶有標記的粗剪版本。
蘇立文教授這套拍於1967年的影片極具歷史價值,同時它啟發了張偉民導演決心展開一次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記錄張大千錯綜複雜的國際名聲。因此,這部記錄片可謂續寫蘇立文教授的傳承。張偉民導演本身是一名備受讚譽的電影製作人和屢獲殊榮的記錄片藝術家,她具備豐富經驗,能將零碎片段編織成一個引人入勝的完整故事。她擁有雙語及雙文化背景,加上慷概的心靈,這為她帶來無數多層次的獨特機會,讓她能夠勝此重任。這部電影或許代表著她迄今為止在電影製作方面的巔峰成就。
這部電影以張大千於1949年移居中國後的日子為重心,呈現出其豐富而充實的藝術生涯後半部分。張導演取得一批人們前所未見的壯麗影像,記錄了張大千在南美及歐洲的旅行,包括在1964年於德國拍攝的一系列影片,讓我們得以一窺張大千在遊船上與親朋戚友慶祝65歲生日的情景。這部電影還提供了引人深思的洞察,讓我們得以了解到為何張大千旅居阿根廷的時間相對較短,以及為何他在法國舉辦了幾此極具歷史意義的展覽後便逐漸退出藝術舞台,甚至與畢加索結交。
張導演四處遊歷和探索時,還發現了多幅張大千不為人知或未曾歸屬的畫作。電影找來備受尊重的學者分析解說,亦採訪了張大千的舊友和學生。但最珍貴是與幾位張大千幾位子女進行的訪談,他們在完成拍攝不久後便與世長辭。全靠張導演及時拍攝到這些動人的訪談,我們才得以聆聽到後人親自口述與張大千的種種回憶。
在電影的結尾,張偉民導演加入了張大千的訪談片段。在訪談中,張大千清晰地以國際化的視角重新定義了其作品在全球背景下的詮釋。儘管他無疑是20世紀最具複雜性的藝術家,但在談話中,他也明確地抹去了東西方傳統藝術的對立。他將自己的作品置於更全球化的框架裡,並將自己定位為20世紀最接觸的當代文人藝術家。他的藝術跨越了地理和政治的界限,就如他的人生一樣。
張大千的藝術具有觀賞門檻,無論中西觀眾,都需要嘗試理解其作品的國際視野及複雜的層次,同時欣賞他那根深蒂固的中式思想和文化背景。在中國,人們通常只研究張大千移居西方國家前的創作;在西方,人們則錯誤地將他的成就限制於中國藝術史這領域。事實上,作為20世紀最重要且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張大千值得擁有更大規模的國際認可。他是永留青史的國際藝壇巨匠,也是在隨後數十載中國現代和概念藝術家的鼻祖先驅。張導演的新電影向大家重新介紹了張大千這號叱咤藝壇的風雲人物,讓觀眾透過更細緻入微的角度去欣賞這位曠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