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DAVID HOCKNEY | Double East Yorkshire
估價
10,000,000 - 15,000,000 GBP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David Hockney
- Double East Yorkshire
- 油彩畫布,共兩部分
- each: 152.4 by 193 cm. 60 by 76 in.
- overall: 152.4 by 386 cm. 60 by 152 in.
- Executed in 1998.
來源
藝術家
LA百葉畫廊,洛杉磯
羅恩·伯克,洛杉磯
私人收藏(購自上述藏家)
倫敦蘇富比,2013年6月26日,拍品編號10(由上述藏家委託)
現藏家購自上述拍賣
LA百葉畫廊,洛杉磯
羅恩·伯克,洛杉磯
私人收藏(購自上述藏家)
倫敦蘇富比,2013年6月26日,拍品編號10(由上述藏家委託)
現藏家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巴黎,龐畢度中心,〈大衛·霍克尼:空間/風景〉,1999年1-4月,151頁載彩圖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畢爾包,畢爾包古根海姆美術館;科隆,路德維希藝術館,〈大衛·霍克尼:更廣闊的圖景〉,2012年1月-2013年2月,25頁載圖(1999年巴黎龐畢度中心〈大衛·霍克尼:空間/風景〉展覽現場);96-97頁載彩圖,品號18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畢爾包,畢爾包古根海姆美術館;科隆,路德維希藝術館,〈大衛·霍克尼:更廣闊的圖景〉,2012年1月-2013年2月,25頁載圖(1999年巴黎龐畢度中心〈大衛·霍克尼:空間/風景〉展覽現場);96-97頁載彩圖,品號18
Condition
Colour: The colour in the catalogue illustration is fairly accurate, although the green tonalities are lighter and more vibrant in the original. Condi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department for a professional condition report.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雙幅東約克郡》,一幅尺幅宏闊(近四米寬)、橫跨兩幅畫布的作品,預示了霍克尼約十年後在《荒原》系列裡創造的圖景。」
馬可·利文斯東,<人跡罕見之路>,載於展覽圖錄,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大衛霍克尼:更廣闊的圖景」,2012年,26頁
《雙幅東約克郡》創作於1998年,是大衛·霍克尼藝術生涯上至關重要的作品。這幅作品尺幅宏闊,意義非同一般,它是大衛·霍克尼最早期的約克郡風景畫之一——在1997至1998年之間,他只創作了六幅,除了本畫之外,還包括《路經斯萊德米爾前往約克的路》(藝術家收藏)、《北約克郡》(加州私人收藏)、《橫越荒原的路》、《撒爾茲紡織廠,索爾泰爾,約克郡》(兩者皆屬撒爾茲紡織廠收藏)、《伽羅比山》(波士頓美術館)。當中以本畫的尺幅最大,也是其中兩幅仍屬私人收藏的作品之一;霍克尼以創作精心計量著稱,這幅作品就是他經過仔細推敲的成果。本畫預告了一系列主要繪於2005年至2011年的風景畫——這批作品是霍克尼為2012年倫敦皇家美術學院為他舉行的個展而準備。本畫為霍克尼在下一個十年裡的家鄉風景作品定調——在這些作品當中,包括一些霍克尼最大膽創新、最成功的傑作,例如分為32幅的巨型作品《春臨沃爾基,東約克郡》(2011年),現藏巴黎龐畢度中心。如馬可·利文斯東所言,如果沒有這首批約克郡風景畫,「很難說藝術家會否考慮回到布里德靈頓,以這種熱情投入的態度繪畫同一個郡的風景」(馬可·利文斯東,<人跡罕見之路>,載於展覽圖錄,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大衛霍克尼:更廣闊的圖景」,2012年,34頁)。《雙幅東約克郡》曾參與上述的皇家美院展覽,並跟隨展覽在畢爾包古根海姆博物館和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作巡展;它亦曾參與1999年龐畢度中心的「空間/風景」展。此外,本畫曾參與一場大型綜合展覽,該展包括整系列首批約克郡風景畫和藝術家本人最喜愛的加州陽光景色主題作品。霍克尼回到加州後不久,繪畫了《雙幅東約克郡》,與大峽谷全景圖的創作時間相當接近。霍克尼多次以家鄉為創作主題,本畫是其中一幅最引人入勝的典範佳作。引述馬可·利文斯東所言,本畫向世人開始宣讀「一封對祖國的綿綿情書」;畫中的風景美不勝收,是霍克尼為約克郡風光譜寫的動人讚歌(同上,26頁)。
霍克尼在少年時初次認識這個地區——在1952和1953年的夏天,他在農場裡工作;他非常懷緬這段時光: 「那是一次絕妙的體驗。工作本身很沉悶,但最後我掙了八英鎊,而且令我愛上了那裡的風景,令我終身不忘」(引述大衛·霍克尼,摘自克里斯多夫·西蒙·斯基著,《霍克尼:生平傳記,第I冊 1937-1975年》,倫敦,2011年,35頁)。不過,直至霍克尼六十歲時,約克郡荒原才成為他的創作靈感;在1990年代末之前,霍克尼的風景畫作品主要描繪他的第二個家鄉——加州的濃艷色彩和明媚陽光。當時,他的一位密友罹患重病,而且母親年事越高,皆使他憂戚心酸,於是被家鄉召喚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在頗長的一段時間裡,霍克尼每隔三個月就回鄉探望母親,駕車帶她長途跨越荒原。在看望母親的日子裡,他每天都去探望一位病重的朋友——莊納森·斯瓦爾——他是郡內索爾泰爾的撒爾茲紡織廠東主,對霍克尼的作品推崇備至。這間舊紡織廠已被翻新為購物中心和藝術畫廊,專門展出霍克尼的作品。他的探訪足跡如下:從母親的家——東約克郡的布里德靈頓,到韋瑟比的斯瓦爾的病榻旁;這段旅程使霍克尼將沿途所見的每一寸風景清晰地印在腦海裡,成為無法磨滅的記憶。斯瓦爾多年來一直懇求霍克尼繪畫約克郡的風景;但直至好友健康惡化,霍克尼才開始拾起這個主題,繪畫了第一批約克郡風景作品。這批非常重要的作品一共只有六幅,本畫是其中一幅。這批作品成為了霍克尼在未來十年裡的創作先導基礎。《雙幅東約克郡》與其他幾幅首批約克郡風景畫的誕生背景非常獨特,而且意義深刻:「友誼、對家庭的忠誠熱愛、將逝難留的感觸,使霍克尼開始以約克郡為描繪對象。藉著這封寫給家鄉的綿綿情書,他明白到自己對祖國、尤其是對英格蘭北部的深厚感情」(馬可·利文斯東,同上,26頁)
緩緩起伏的田野伸向天際,翠綠的色調令人想到夏天動物活躍、樹木蔥蘢的景象;零星的小樹林延向遙遠的天空,在地平線上逐漸褪成一片片藍色的霧。畫面左邊隱約可見一條無人小徑,蜿蜒穿過田野山間。霍克尼在《雙幅東約克郡》和其餘幾幅作品裡,貫注了他對這田園風光的熱愛,如馬可·利文斯東所言:「這些畫色彩鮮豔活潑、著重體現力量的曲線美,它們構成了霍克尼對東約克郡的首部長篇愛的宣言(馬可·利文斯東,<回到布里德靈頓:前往私人天堂的路徑>,錄於展覽圖錄,Swiridoff出版,沃爾夫美術館,「大衛·霍克尼:大自然」,2009年,184頁)」。最後完成的作品是一首對這片英國大地風光的讚歌,並反映出霍克尼對東賴丁周邊景色的深厚感情;接連發生的個人經歷,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情之所繫,從而催生了這幅非同凡響的傑作。
從亨伯河到東約克郡海岸,荒原上緩緩起伏的山丘與西約克郡崎嶇不平的雄闊地貌截然不同——這個地區一直是約瑟夫·馬洛德·威廉·泰納、阿歷山大·科森斯等眾多藝術家的靈感來源。東約克郡的大自然美景幾乎絲毫未經旅遊開發,不覺有人間煙火氣息,大大激勵了霍克尼的創作,使他創作出畢生中最精彩的作品。值得留意的是,在首批六幅約克郡風景畫當中,有四幅是藝術家在布里德靈頓母親家裡的閣樓裡完成(《路經斯萊德米爾前往約克的路》、《北約克郡》、《橫越荒原的路》、《撒爾茲紡織廠,索爾泰爾,約克郡》,均於1997年繪);他回到加州後,憑著素描速寫和自己在鄉野裡驅車遊歷的記憶,繪畫了《伽羅比山》與《雙幅東約克郡》。因此,霍克尼稍為理想化地描繪腦海中的風景記憶,所畫的作品糅合他對當地的絲絲留戀:親情和友情的紐帶使這種連繫更加強烈而穩固。《雙幅東約克郡》的明亮色彩猶如散發自兩幅畫布,鮮豔迷人彷彿散發芬芳,與霍克尼早年的加州風景畫和當時創作的《大峽谷》系列同樣熾亮明媚。藝術家將美國西岸的陽光與和緩的荒原地貌合而為一,呈現他對這些恆久不變景色的獨一無二的個人回憶。
《大峽谷》和《約克郡》風景系列儘管有明顯差異,但風格相近,同樣注重空間深度和色彩運用;主題方面亦可見霍克尼在創作過程中新見的精神體悟。羅倫斯·威舒勒定期採訪霍克尼,他發現了霍克尼創作《大峽谷》和《約克郡》系列的動力,是他對1980至1990年代初許多朋友死於愛滋病的潛意識反應。威舒勒認為他通過風景畫「就可一直回到讚嘆自然界壯美的心境中——正確的說法可能是『崇敬』?——這是他對這些打擊的回應」(羅倫斯·威舒勒與大衛·霍克尼對話,載於展覽圖錄,洛杉磯盧浮畫廊,「觀看風景/在風景之中」,6頁)。這些作品看上去只是描繪無人之境,但內裡肯定蘊涵人文氣息。霍克尼採用的技巧,是以站在畫面中央前方的觀者視角為中心。霍克尼本人曾經說過,他創作這些作品的目的是「表達空間的體驗」(引述大衛·霍克尼,載於羅倫斯·威舒勒,<更闊的視線:繪畫約克郡和大峽谷(1998年),《忠於生命:與大衛·霍克尼對談二十五年》,伯克萊,2008年,112頁>)。不過,2017年泰特美術館霍克尼回顧展的策展人克里斯·史蒂芬指出,這些作品某程度上「屬於一個不同層次的體驗」,亦即屬於精神領域(克里斯·史蒂芬,<在地的體驗>,載於展覽圖錄,倫敦,泰特美術館,「大衛·霍克尼」,163頁)。霍克尼似乎接受了這個關於靈性的想法。在與威舒勒的同一次訪問中,他回應道:「我姐姐認為空間就是神,我也是這樣想」(大衛·霍克尼與羅倫斯·威舒勒對話,同上,31頁)。
前人藝術鉅作對霍克尼啟發良多。《雙幅東約克郡》裡盤繞迴旋的曲線,可見梵高晚年的風景畫對他的影響。印象派及後印象派大師的繪畫風格,對霍克尼筆下的荒原景色確實影響深刻。他在第一批約克郡風景畫作品裡不吝歌頌大自然之美,並流露對該地域的歸屬感;至於2000年代的作品,是他在戶外寫生時完成,展現與大自然更親密的關係。本畫與同系列其他作品皆有取材於野獸派的濃烈色彩:鮮紫色與黃綠色的對比令人想到安德烈·德安和亨利·馬蒂斯所用的色彩。霍克尼以全景式畫面描繪荒原,與莫內和莫內晚年不斷反复創作的《睡蓮》系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霍克尼對壯闊荒原的全景描寫更加充滿震撼力。《雙幅東約克郡》將兩幅畫布並列、合二為一;後來他在2000年代相繼創作出更宏闊的風景畫,並在2012年皇家美術學院展出。當時展出的約克郡風景畫有五十幅之多,呈現當地遼闊空曠的特色地貌景觀。霍克尼享受繪畫巨型作品的挑戰,並盡情發揮油彩顏料的應用技巧——他尤其喜歡用油彩創作。
霍克尼與主題的深刻連繫,將這幅寧靜的田園風景畫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浪漫派提倡的崇高感。《雙幅東約克郡》是霍克尼對世界其中一處平凡之地的偉大讚美。這片平凡土地,因這位二十世紀偉大藝術家,而被賦予了永恆的藝術地位。
馬可·利文斯東,<人跡罕見之路>,載於展覽圖錄,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大衛霍克尼:更廣闊的圖景」,2012年,26頁
《雙幅東約克郡》創作於1998年,是大衛·霍克尼藝術生涯上至關重要的作品。這幅作品尺幅宏闊,意義非同一般,它是大衛·霍克尼最早期的約克郡風景畫之一——在1997至1998年之間,他只創作了六幅,除了本畫之外,還包括《路經斯萊德米爾前往約克的路》(藝術家收藏)、《北約克郡》(加州私人收藏)、《橫越荒原的路》、《撒爾茲紡織廠,索爾泰爾,約克郡》(兩者皆屬撒爾茲紡織廠收藏)、《伽羅比山》(波士頓美術館)。當中以本畫的尺幅最大,也是其中兩幅仍屬私人收藏的作品之一;霍克尼以創作精心計量著稱,這幅作品就是他經過仔細推敲的成果。本畫預告了一系列主要繪於2005年至2011年的風景畫——這批作品是霍克尼為2012年倫敦皇家美術學院為他舉行的個展而準備。本畫為霍克尼在下一個十年裡的家鄉風景作品定調——在這些作品當中,包括一些霍克尼最大膽創新、最成功的傑作,例如分為32幅的巨型作品《春臨沃爾基,東約克郡》(2011年),現藏巴黎龐畢度中心。如馬可·利文斯東所言,如果沒有這首批約克郡風景畫,「很難說藝術家會否考慮回到布里德靈頓,以這種熱情投入的態度繪畫同一個郡的風景」(馬可·利文斯東,<人跡罕見之路>,載於展覽圖錄,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大衛霍克尼:更廣闊的圖景」,2012年,34頁)。《雙幅東約克郡》曾參與上述的皇家美院展覽,並跟隨展覽在畢爾包古根海姆博物館和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作巡展;它亦曾參與1999年龐畢度中心的「空間/風景」展。此外,本畫曾參與一場大型綜合展覽,該展包括整系列首批約克郡風景畫和藝術家本人最喜愛的加州陽光景色主題作品。霍克尼回到加州後不久,繪畫了《雙幅東約克郡》,與大峽谷全景圖的創作時間相當接近。霍克尼多次以家鄉為創作主題,本畫是其中一幅最引人入勝的典範佳作。引述馬可·利文斯東所言,本畫向世人開始宣讀「一封對祖國的綿綿情書」;畫中的風景美不勝收,是霍克尼為約克郡風光譜寫的動人讚歌(同上,26頁)。
霍克尼在少年時初次認識這個地區——在1952和1953年的夏天,他在農場裡工作;他非常懷緬這段時光: 「那是一次絕妙的體驗。工作本身很沉悶,但最後我掙了八英鎊,而且令我愛上了那裡的風景,令我終身不忘」(引述大衛·霍克尼,摘自克里斯多夫·西蒙·斯基著,《霍克尼:生平傳記,第I冊 1937-1975年》,倫敦,2011年,35頁)。不過,直至霍克尼六十歲時,約克郡荒原才成為他的創作靈感;在1990年代末之前,霍克尼的風景畫作品主要描繪他的第二個家鄉——加州的濃艷色彩和明媚陽光。當時,他的一位密友罹患重病,而且母親年事越高,皆使他憂戚心酸,於是被家鄉召喚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在頗長的一段時間裡,霍克尼每隔三個月就回鄉探望母親,駕車帶她長途跨越荒原。在看望母親的日子裡,他每天都去探望一位病重的朋友——莊納森·斯瓦爾——他是郡內索爾泰爾的撒爾茲紡織廠東主,對霍克尼的作品推崇備至。這間舊紡織廠已被翻新為購物中心和藝術畫廊,專門展出霍克尼的作品。他的探訪足跡如下:從母親的家——東約克郡的布里德靈頓,到韋瑟比的斯瓦爾的病榻旁;這段旅程使霍克尼將沿途所見的每一寸風景清晰地印在腦海裡,成為無法磨滅的記憶。斯瓦爾多年來一直懇求霍克尼繪畫約克郡的風景;但直至好友健康惡化,霍克尼才開始拾起這個主題,繪畫了第一批約克郡風景作品。這批非常重要的作品一共只有六幅,本畫是其中一幅。這批作品成為了霍克尼在未來十年裡的創作先導基礎。《雙幅東約克郡》與其他幾幅首批約克郡風景畫的誕生背景非常獨特,而且意義深刻:「友誼、對家庭的忠誠熱愛、將逝難留的感觸,使霍克尼開始以約克郡為描繪對象。藉著這封寫給家鄉的綿綿情書,他明白到自己對祖國、尤其是對英格蘭北部的深厚感情」(馬可·利文斯東,同上,26頁)
緩緩起伏的田野伸向天際,翠綠的色調令人想到夏天動物活躍、樹木蔥蘢的景象;零星的小樹林延向遙遠的天空,在地平線上逐漸褪成一片片藍色的霧。畫面左邊隱約可見一條無人小徑,蜿蜒穿過田野山間。霍克尼在《雙幅東約克郡》和其餘幾幅作品裡,貫注了他對這田園風光的熱愛,如馬可·利文斯東所言:「這些畫色彩鮮豔活潑、著重體現力量的曲線美,它們構成了霍克尼對東約克郡的首部長篇愛的宣言(馬可·利文斯東,<回到布里德靈頓:前往私人天堂的路徑>,錄於展覽圖錄,Swiridoff出版,沃爾夫美術館,「大衛·霍克尼:大自然」,2009年,184頁)」。最後完成的作品是一首對這片英國大地風光的讚歌,並反映出霍克尼對東賴丁周邊景色的深厚感情;接連發生的個人經歷,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情之所繫,從而催生了這幅非同凡響的傑作。
從亨伯河到東約克郡海岸,荒原上緩緩起伏的山丘與西約克郡崎嶇不平的雄闊地貌截然不同——這個地區一直是約瑟夫·馬洛德·威廉·泰納、阿歷山大·科森斯等眾多藝術家的靈感來源。東約克郡的大自然美景幾乎絲毫未經旅遊開發,不覺有人間煙火氣息,大大激勵了霍克尼的創作,使他創作出畢生中最精彩的作品。值得留意的是,在首批六幅約克郡風景畫當中,有四幅是藝術家在布里德靈頓母親家裡的閣樓裡完成(《路經斯萊德米爾前往約克的路》、《北約克郡》、《橫越荒原的路》、《撒爾茲紡織廠,索爾泰爾,約克郡》,均於1997年繪);他回到加州後,憑著素描速寫和自己在鄉野裡驅車遊歷的記憶,繪畫了《伽羅比山》與《雙幅東約克郡》。因此,霍克尼稍為理想化地描繪腦海中的風景記憶,所畫的作品糅合他對當地的絲絲留戀:親情和友情的紐帶使這種連繫更加強烈而穩固。《雙幅東約克郡》的明亮色彩猶如散發自兩幅畫布,鮮豔迷人彷彿散發芬芳,與霍克尼早年的加州風景畫和當時創作的《大峽谷》系列同樣熾亮明媚。藝術家將美國西岸的陽光與和緩的荒原地貌合而為一,呈現他對這些恆久不變景色的獨一無二的個人回憶。
《大峽谷》和《約克郡》風景系列儘管有明顯差異,但風格相近,同樣注重空間深度和色彩運用;主題方面亦可見霍克尼在創作過程中新見的精神體悟。羅倫斯·威舒勒定期採訪霍克尼,他發現了霍克尼創作《大峽谷》和《約克郡》系列的動力,是他對1980至1990年代初許多朋友死於愛滋病的潛意識反應。威舒勒認為他通過風景畫「就可一直回到讚嘆自然界壯美的心境中——正確的說法可能是『崇敬』?——這是他對這些打擊的回應」(羅倫斯·威舒勒與大衛·霍克尼對話,載於展覽圖錄,洛杉磯盧浮畫廊,「觀看風景/在風景之中」,6頁)。這些作品看上去只是描繪無人之境,但內裡肯定蘊涵人文氣息。霍克尼採用的技巧,是以站在畫面中央前方的觀者視角為中心。霍克尼本人曾經說過,他創作這些作品的目的是「表達空間的體驗」(引述大衛·霍克尼,載於羅倫斯·威舒勒,<更闊的視線:繪畫約克郡和大峽谷(1998年),《忠於生命:與大衛·霍克尼對談二十五年》,伯克萊,2008年,112頁>)。不過,2017年泰特美術館霍克尼回顧展的策展人克里斯·史蒂芬指出,這些作品某程度上「屬於一個不同層次的體驗」,亦即屬於精神領域(克里斯·史蒂芬,<在地的體驗>,載於展覽圖錄,倫敦,泰特美術館,「大衛·霍克尼」,163頁)。霍克尼似乎接受了這個關於靈性的想法。在與威舒勒的同一次訪問中,他回應道:「我姐姐認為空間就是神,我也是這樣想」(大衛·霍克尼與羅倫斯·威舒勒對話,同上,31頁)。
前人藝術鉅作對霍克尼啟發良多。《雙幅東約克郡》裡盤繞迴旋的曲線,可見梵高晚年的風景畫對他的影響。印象派及後印象派大師的繪畫風格,對霍克尼筆下的荒原景色確實影響深刻。他在第一批約克郡風景畫作品裡不吝歌頌大自然之美,並流露對該地域的歸屬感;至於2000年代的作品,是他在戶外寫生時完成,展現與大自然更親密的關係。本畫與同系列其他作品皆有取材於野獸派的濃烈色彩:鮮紫色與黃綠色的對比令人想到安德烈·德安和亨利·馬蒂斯所用的色彩。霍克尼以全景式畫面描繪荒原,與莫內和莫內晚年不斷反复創作的《睡蓮》系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霍克尼對壯闊荒原的全景描寫更加充滿震撼力。《雙幅東約克郡》將兩幅畫布並列、合二為一;後來他在2000年代相繼創作出更宏闊的風景畫,並在2012年皇家美術學院展出。當時展出的約克郡風景畫有五十幅之多,呈現當地遼闊空曠的特色地貌景觀。霍克尼享受繪畫巨型作品的挑戰,並盡情發揮油彩顏料的應用技巧——他尤其喜歡用油彩創作。
霍克尼與主題的深刻連繫,將這幅寧靜的田園風景畫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浪漫派提倡的崇高感。《雙幅東約克郡》是霍克尼對世界其中一處平凡之地的偉大讚美。這片平凡土地,因這位二十世紀偉大藝術家,而被賦予了永恆的藝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