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6
李聖子
描述
- Rhee Seundja
- 紅土地
- 款識
Seundja Rhee - 油畫畫布 畫框
來源
展覽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李聖子
一九五一年,韓戰期間,李聖子出國前往巴黎追尋她的藝術家之夢,是韓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中的第一人。放下家庭,獨自上路,對於三十三歲的她來說,一點也不容易。在她之後,金煥基、金昌烈和李禹焕等也相繼移居巴黎,然而,相比起這些同輩男性藝術家,她的名氣似乎沒那麽響亮,部分是因為她作為一位女性藝術家,卻身處於一個由男性主導的藝術世界。但這並不表示她不獲賞識;相反,她的出色才華深受藝評家的認同。其中一位是藝評家及歷史學家加斯東‧迪爾,他曾出版有關胡安‧米羅和馬克斯‧恩斯特等藝術名家的著作,他認為李聖子的藝術就如一首「線與面的交響曲」1。是次拍賣的三幅作品,創作於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反映她旅居法國時的生活環境。
在巴黎的頭兩年,李聖子入讀大茅舍藝術學院,師從法裔美國超現實主義畫家和雕刻家亨利‧戈茨,並擔任他的助教,因而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湛新的當代藝術技法。她的名師還包括畫家伊夫‧布拉耶爾、雕塑家奥西普‧扎德金和版畫家史丹利‧威廉‧海特,他們均對戰後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的發展有莫大的影響和貢獻。抵法後短短五年間,李聖子已於當地的重要藝術機構,如巴黎市藝術博物館和巴黎大皇宮的「法國獨立藝術家沙龍」等展出作品。到了千禧年初,她豐富的展覽經歷更包括一些舉世知名的藝術機構,如巴黎皮爾卡丹藝術中心和首爾現代畫廊。
創作於一九五八年的《羅納河谷五號》(拍品編號764) 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藝術家深切自我反思的作品,當時她正處於改變風格的關口。先前的作品,如以德國表現主義手法描繪的《裸女》(1955年),不無恩斯特‧路德維希‧基希納的影子;而描繪餐具和水果的《静物》(1956年),則明顯帶有塞尚的後印象派風格;《沃吉哈赫街道上的雪》(1956年)中由方正的幾何形狀組成的雪景,隱約是馬克思‧貝克曼的手法;來到了《羅納河谷五號》,李聖子從模仿西方大師的學習之中找到突破,開始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
雖然這幅作品並沒有完全拼棄以往的影響,它卻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它與李聖子過往的作品有一定相似之處,例如畫中亦暗藏着和《沃吉哈赫街道上的雪》一樣的雪景,只是更為抽象。雖然兩者都具備同樣的元素-雪、樹葉、土地,但在《羅納河谷五號》中,形狀已被分解,只存在於一個令人迷惑的抽象境界。《羅納河谷五號》將形狀簡化成最簡單的元素,流露出一種原始的本質,令人聯想起洞穴壁畫,但另一方面,它的原色色調卻又帶來非常獨特的現代感。從這時開始,大概是五十年代末期,紅、黃、藍這些簡單的顏色進駐李聖子的畫布,自此成為她的創作特色。
從一九六一年初至六八年間,李聖子創作了〈女人與大地〉系列。這個系列的風格和符號一直貫徹於日後的創作之中,它可說是李聖子正式踏上油畫創作之路的標誌。她日漸趨向運用更多的幾何形狀和以更嚴謹的線條約束這些形狀。《紅土地》和《無題》,分別創作於一九六一及六四年,是《女人與大地》系列的早期及中期代表作,精彩絕倫。藝術家在此系列中探討重複這個概念,將如梳子般的形狀反複堆叠在畫布之上,形成一層層厚厚的油彩。不斷的重複最終更導致另一系列《通往地球另一端的路》的誕生,描述自然和機械文明之間的緊張關係。
繪畫過程中的艱辛也是〈女人與大地〉的焦點所在,直到今天,這個命題在韓國藝術創作之中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化意義。作品中一層層重複又重複的油彩,反映出勞工密集的創作方法。《紅土地》(拍品編號766)曾於一九八八年於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展出,畫面上呈現出一個幾何形狀組成的網絡,顏色由李聖子特別調配,為作品注入獨一無二的色彩。《紅土地》顯示出藝術家意圖在所有層面中達致平衡。正如她曾說過:「陰與陽、東和西、生與死 - 我一直追求的就是在創作的過程中將對立的圖式放在同一幅畫布之上。」在《紅土地》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出色的駕馭平衡能力:畫布兩旁的幾何形狀工整對稱,互相呼應,但卻受制於明亮的藍色外框,而藍色外框卻也是整幅畫的構圖框架。
《無題》(拍品編號765)創作於一九六四年,也就是李聖子回國的前一年,是一件極之感人的作品。當時李聖子的用色已趨成熟,這幅作品展現出更為明亮的粉彩色調和更加複雜的構圖。畫中四個長方形的形狀,微微傾向左邊,在它們的右上方則是一些圓形的形狀,左上方是一度負空間。微微傾斜的形狀引導觀者的視線投向負空間的方向,反之亦然,從而達致作品內在的和諧協調。《無題》並沒有為了結構的完整性而在內容方面妥協,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既展現出高超的構圖能力,同時亦結合李聖子一向致力平衡的「對立的圖式」。
李聖子的作品表現出極高的藝術造詣。她早年在巴黎各名師的門下習畫時,已嶄露頭角,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和認同。李聖子一直演奏着她的「線與面的交響曲」,孜孜不倦地創作,直到去世為止,留下無數動人的作品。如今距離她初次到訪巴黎已有五十多年,經過多年的懷才不遇、寂寂無名,這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家終於獲得了她應得的榮譽和地位。
1 加斯東‧迪爾,〈李聖子〉,《李聖子:現代畫廊》圖錄序言(南韓,1974年)
i) 李聖子於巴黎大皇宮美術館〈獨立沙龍展〉,一九五六年
ii) 李聖子於法國工作室,一九六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