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966
  • 966

董其昌 1555-1636

估價
120,000 - 150,000 USD
招標截止

描述

  • Dong Qichang
  • 致姻親手札四通 水墨紙本 手卷
  • ink on paper, handscroll
釋文:(一)小児舟直至六月初始至,因知老親家為弟與宋使君從□已得如所請,而小孫□□及了鑒事矣,感刻何可喻。頃接手教,都門一無所費,而諸公相見,無不稱譽。不□江弟向林字伯、陳少宰、朱司馬,皆如教致感悰。獨是大司空將在復止,代之者猶非淮撫,則老親家當與撫公周旋有日。而惣河之擬,敝門生魏光祿亦與尊。倘果将推,亦是老親家相知聚首也。弟昌初欲請南,為南玄象先得。今可得院長,置身事外,差勝羶途。此外無足為老親家道者。惟內養祕受,有端緒可喜,非筆所能傳,終當面悉也。夫乎之便布此,謝後□。
六月九日,弟名正肅。左冲。
(二)九月初,從婁水王尚寶寄一椷於老親家,不意此時已有如許攀林之異。四海悲悼,如喪考妣。況彌留之曰,猶以舊講為意。如此聖君,政府安忍忘其遺言哉。初時開列,止憑典籍,貲流遺失,混亂不止過半,弟則恐別有好人,故誤之。今既改正,尚復不傳邸報,又何意也。□□講官鄒、郭、唐、蕭、全、焦、朱、吴、范、袁、劉、馮、不佞昌、黃、莊共十五人,而弟為第十三人。此時日日入直,供事者自□泰皇罷講。講官雖題而不供事,近年又講一日即止。則今之敘及三十員,與十五人不同。講筵之功與軍功等,載在會典,終難抹摋。弟惟聽之方公或敘或否而已。至於部推,不可以講筵為名,不必更煩道地。盖弟之寘輿,而有旁忌,老親家所知也。今作一書與方相公,相公與弟舊誼不薄。亦得銀二十四刄,封以侑缄。又,敝同年董工部誼臺亦欲封六刄。道遠人筆,懇老親家一應俟。其不受,即仍收之。勿為小僕所持,恐道路有虞。受則弟於家中送宅上也。餘在次柬悉之。
弟名正具。左冲。
(三)久聞老親家以督漕舟畄滯清源濟上,真朝家之勞臣,非高牙大纛不足酬也。但河上之䟽,何時可結局,至時須銓曹召任事之人。能亟欲覆,取優敘於旦夕間。而太宰亦至要,否則如梅年丈。雖有要旨,為大司空所轉咨,乃銓部竞置無事甲中。至今泇河之工,若滅若沒耳。承諭此時,三公可輕,真達人語。弟不為外服勞臣,同類並觀。蓋此時速逢倖擢,寡亷鮮恥之人如二奸及少司空輩,非端人正士所願與同朝耳。佇俟老親家內轉書歸,弟得暫相聚集峰湖間消受清福,仍於林皐觀老親家功名之成。青雲青山,異趣同味也。握雪礬石,出於徐州,託楊玄䕃,覓之竞不可得,可奈何。諸容𠻸布,不一。
四月廿八日弟名正肅。左冲。
(四)弟昌入都歲餘,無一日不以老親翁為念。都中士大夫頌老親翁者不少,但罪璫時無誦德一字、無立祠一字。海內未必詳知,弟昌所為深之者惟此。然至於慨慷相為,一片有心者,直至今春注籍兩目後始得。太僕俞少卿公祖,真荊髙意氣也。其念欲俟漕河兩尚書是其知己,即急老親翁之出山。弟亦以洛馬河之外,老親翁別有奇策,可與泇河欯昂。俞公祖拍案掀髯,誓同白水朱上愚、李葵濡不安其官。即有少司農主河起家,一尚書主漕(浙中)。河漕大敗,當有大逮,鑒作老親翁而□望。弟老病侵尋,四庋乞烋,今猶未遂。大都八月之杪,歸帆扺西郊矣。拜老親翁之賜,非家食所宜。施於旅人,無以為報,感與愧并謝謝。
六月廿日,弟名正肅。左冲。

題跋:(范)董思翁生平得力於《淳化閣帖》最多。余最愛其《送友人歸山歌》,筆力純熟,自得天趣。吾鄉先達張美如先生摹擬偪真,臨董未有出其右者。乙亥(1935)中伏,東雪老人題。鈐印:禹勤
(張)有清一代書家,莫不學華亭。而力求姿媚,遂成孱弱。不知文敏真氣內含筆勢洞達,自有一種隽爽流露豪端。即此書劄數通,草草若不經意,氣骨終是不凡。此學董者所冝知也。壬午(1942)初夏,一民先生屬题,漫書博教。大千張爰。鈐印:楥、大千
(高)華亭書法初宗襄陽,厥後集諸家之長,自成一家。此書熟極而流,當是人書俱老時所作,願一民先生永寶之。高一涵拜題。鈐印:高一涵印
(吳)民國三十有一年(1942)八月客蘭州。一民先生出示,吳敬恆敬觀。鈐印:吳敬恆印

拍品資料及來源

說明:張大千不愧是書畫鑑賞巨擘,他對中國歷代書畫的鑑定慧眼獨具。卷尾跋語將董其昌書法的出處、功力、天資以及對有清一代書家的影響娓娓道來,鞭辟入裡。卷尾另有高一涵題跋及吳敬恆觀跋。

高一涵(1885-1968),安徽六安人,原名永浩,筆名一涵。曾參加童試并中生員,後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政法。民國五年(1916)回國與李大釗同辦《晨報》,經常為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撰稿,並協辦《每週評論》。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軍之一,高一涵曾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大量作品,著作有《政治學綱要》、《歐洲政治思想史》等。 1940年至1947年任甘肅、寧夏、青海監察區監察使。49年後任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江蘇省民盟副主委等職。

吴敬恆(1865-1953),即吳稚暉,江苏武进人。25岁入江阴南菁书院,1891年辛卯科举人。1902年任上海爱国学社教员,後因在《苏报》上鼓勵革命,与蔡元培等遠走英国,并因結識孫中山而加入中国同盟会。1943年蔣介石力邀吳稚暉為國民政府主席,但被其推辭,後在1946於南京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擔任制憲代表主席。吳稚暉逝世后,蔣介石題詞「痛失師表」。吳稚暉一生推行無政府主義,同時為漢字注音及漢語音調統一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