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年七月,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了袁運生距今最大型的回顧展,展出藝術家活力澎湃的《潑水節——生命的讚歌》壁畫作品。這幅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創作的大型壁畫在1979年面世,但畫中對三名出浴女子的描繪,卻隨即惹來連番爭議。可近年畫作卻被重新定義,不但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的開創性作品,亦象徵了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對藝術文化不斷變化的態度。
袁運生回顧展只是龍美術館過去一年舉行的眾多展覽之一。在面積達33,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之中,先後舉辦了美國著名畫家帕特・斯特爾、日本先鋒藝術代表中西夏之,以及中國矚目女藝術家梁纓等藝術家個展。當然還有包羅萬象的永久館藏展,從明朝畫家文徵明,以至當代巨星級代表草間彌生的作品均可以找到。作為這一年多姿多彩活動的總結,美術館最近在上海藝術周期間呈獻兩個別出心裁的展覧,分別由館長王薇及英國藝術史學家伊娃娜・布拉茲維克(Iwona Blazwick)擔任策展人,以慶祝其浦東基地成立十周年。

若說十年前,要在上海找到如此風格迥異的藝術作品絕非易事,更別說一次過在單一美術館的展覧欣賞。畢竟北京才是中國傳統的藝術之都,而上海作為繁華的沿海大都會,其定位一向重商業而非文化。但隨著上海的經濟成就愈趨突出,打造自己成為文化之都,亦成為它邁向世界級城市的必經一步。
1996年面世的上海雙年展,無疑是從金融中心蛻變為新興文化目的地的重要起步點。但當時上海仍缺乏實體展覽空間的基礎建設,讓公眾定期接觸不同類型的藝術。為此,上海市政府在2011年公佈了一個雄心壯志的五年計劃,矢志將文化發展,納入滬城規劃的首要核心任務。
除了建立官方的文化藝術機構,政府亦積極鼓勵具影響力的藏家和投資者開設藝廊和博物館,好讓更多人能夠接觸他們的精彩藏品。由王薇及丈夫劉益謙擁有和營運的龍美術館,便是這方針下誕生的眾多私人藝術機構之一。美術館的首個浦東大本營於2012年開幕,政府及後提供大額土地優惠,促成他們兩年後在西岸文化走廊成立第二座美術館,為8.4公里長的黃浦江畔走道添上另一文化項目。
在這股文化熱潮下開幕的,還有余德耀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上海外灘美術館、復星藝術中心,以及上海攝影藝術中心等備受矚目的私人博物館。除了展出不同年代的中國藝術外,這些博物館亦延攬各種風格的國際作品;這種多元化取態,正好符合上海悠久的中西交流和移民歷史。對現代和當代藝術的偏愛,亦突顯上海開放創新,勇於接觸新事物的實驗精神——特別是與相對保守的首都北京相比。這般膽識直接反映在滬城多個富開拓精神的展覧,例如2016年龍美術館的「她們」展,呈現來自13個國家、橫跨十個世紀的逾100位女性藝術家作品。當然,沐浴在一股耀眼迷人的大都市氛圍,這批美術館亦懂得如何大灑金錢吸引觀眾眼球,方法包括購入或展出殿堂級藝術家作品,如安迪・沃荷、歐拉弗・埃里森和露易絲・布爾喬亞。
但相比起一日千里的博物館發展,現時上海市的整體藝術文化水平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上海正計劃建立更加成熟的藝術保育、貿易和展覧機制,這些努力亦必然伴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私人美術館龍頭早已在這些領域扮演關鍵角色,如龍美術館大力投資在教育和學術研究,目標將文化變成日常社會肌理的一部分,而這些都是確立上海作為國際藝術中心地位的關鍵。參考過去十年的變革步伐,未來上海美術館肯定會繼續以驚人姿態,繼續邁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