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25年4月,距今正好一個世紀,巴黎舉行國際現代裝飾及工業藝術博覽會,開創了席捲西方的設計風潮。裝飾藝術充滿由幾何形狀組成的複雜圖案,甫出現迅即成為當時建築、設計、珠寶、時裝等不同範疇採用的特色風格。裝飾藝術一詞(Art Deco)是法文「arts décoratifs」的縮寫,風格與作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創作主流的新藝術運動截然不同,而更大的差別在於裝飾藝術非常耐看,從現在和以往的作品可見,裝飾藝術至今仍然廣受歡迎,影響力十足。
蘇富比美洲區珠寶部副主席法蘭克.埃費雷特(Frank Everett)表示:「裝飾藝術是少數不會過時的藝術風格,今天仍然非常流行。」事實證明,部分舉世知名的建築物也採用裝飾藝術風格設計,例如紐約市的帝國大廈和克萊斯勒大廈,還有珠寶設計方面,設計師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運用幾何圖形設計珠寶。談到裝飾方面,巴黎蘇富比二十世紀設計藝術部副董事茜雅.塔桑(Cécile Tajan)表示:「裝飾藝術一直都在啟發最出色的室內設計師,從未間斷。」

裝飾藝術最早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當時資金流動較為自由,造就二十世紀初金融市場發展蓬勃的咆哮二十年代,投機資金也非常充裕(尤其是美國)。此時適逢女裝經歷變革,工業發展不斷創新,立體派藝術運動也如火如荼,正好鋪織出孕育設計師和藝術家的沃土。
值此裝飾藝術面世一百週年之際,本文回顧運用裝飾藝術風格創作的重要作品,探討箇中的標誌性設計。

裝飾藝術以大量運用幾何形狀、流麗線條和豐富色彩為標誌特色,早在興起之時,裝飾藝術運動已經是奢華的代名詞,各大珠寶公司紛紛製造精緻華麗的奢華傑作,供王室貴冑、社會名流選購。
珠寶業界也開始將注意力投放於尺寸碩大的閃爍寶石,設計師從名貴寶石著手思考設計,而非單純將寶石鑲嵌在首飾上,而且不少珠寶系列也反映出非洲和東亞藝術的影響。同一時間,寶石匠開發出多種新穎的寶石切割方式,長方形、方形、階梯形和欖尖形的切割寶石,也因為符合當時業界強調對稱美的風潮而大受歡迎。
裝飾藝術珠寶也講究展現巧思的設計,許多首飾都備有可以拆卸的部分,例如項鏈有可分拆配件,當作胸針或耳環佩戴。
另外,傢俱設計師摒棄新藝術運動中以有機線條和花草植物營造的夢幻風格,取而代之是用流暢線條和幾何圖形建構的雅致設計。茜雅.塔桑表示:「藝術家首度使用異國木材進行設計。」再者,當時的設計還開始運用經鞣製的鯊革、犢皮紙、石膏等新式物料,為作品加入前所未見的獨特質感。她續說:「設計師受非洲文化和立體主義啟發,並從當時在巴黎非常有名的俄羅斯芭蕾舞汲取靈感。時裝設計師雅克.杜塞(Jacques Doucet)的公寓單位聽說非常神秘,他選用的設計師包括馬塞爾.科阿爾(Marcel Coard)、皮埃爾.勒格林(Pierre Legrain)、艾琳.格雷(Eileen Gray)等,他們從形式和物料著手,大舉革新了傢俱設計的手法。」

要數裝飾藝術時期最著名的珠寶作品,非卡地亞推出的「水果錦囊」系列莫屬。埃費雷特說:「『水果錦囊』風格永遠都關係到裝飾藝術,所有珠寶商都用這種風格製作珠寶,但卡地亞做得最早,也做得最好。」
「水果錦囊」系列的最大特色是採用各種切割成有機形狀的刻面寶石(多數是祖母綠、紅寶石、鑽石和藍寶石)。卡地亞家族嫡傳後人弗朗西斯卡・卡地亞・布里克爾(Francesca Cartier Brickell)曾撰文指出,卡地亞的設計師從遊歷印度時所見的寶石和珠寶得到啟發。法國名媛黛絲・法羅斯(Daisy Fellowes)戴著定製「水果錦囊」項鏈的優雅身影,也為英國攝影師施素・比頓(Cecil Beaton)捕捉下來成為經典一幕。她戴過的這條項鏈曾於1991年蘇富比拍賣會亮相,當年以270萬美元售出,刷新了裝飾藝術風格珠寶的紀錄。
埃費雷特指出法國品牌 Lacloche Freres 是當時的另一大珠寶巨頭,特別提及所創作的紅寶石玫瑰手鐲是足以代表裝飾藝術時期的經典範例。他表示:「他們和其他珠寶商一樣備受推崇,所製作的珠寶品質上乘;他們不只是熬過二戰的珠寶品牌。」近年大家重燃對 Lacloche Freres 的熱情,讓這個品牌本身已非常稀見的珠寶更受追捧。
大約同一時間,腕錶開始成為時尚飾物,造就許多設計華麗的裝飾藝術風格時計。卡地亞(尤其是有名的 Tank 腕錶系列和各款裝飾華美的神秘鐘)、積家奢華腕錶(和 Reverso 翻轉系列腕錶)、浪琴等奢侈品牌都有不少與裝飾藝術相關的產品。即使是大型鐘錶商的出品,例如江詩丹頓的 Historiques 奢華腕錶和百達翡麗 Calatrava 系列中的部分錶款,都直接受到裝飾藝術運動的影響。
提到這個時期的室內設計,大家可能會想起法國設計師雅克・埃米爾・魯爾曼(Jacques-Émile Ruhlmann)的布洛赫大躺椅,就像這張在2019年登上紐約蘇富比拍場的大躺椅。魯爾曼的作品工藝精湛,眾人都視之為裝飾藝術時期的代表傢俱。茜雅.塔桑說:「魯爾曼有譽為二十世紀的里澤納。」她將魯爾曼與十八世紀法國宮廷木工匠師里澤納相提並論,說明法國櫥櫃製作工藝的魅力持久不變。
茜雅.塔桑最喜愛的一件作品是出自同屬裝飾藝術時期的設計大師尚.米榭.弗朗克(Jean-Michel Frank)的手筆,所指的是蘇富比拍出的一個馬希拉克(Marcilhac)私人收藏櫥櫃,她表示:「精確的線條和比例(這件傢俱體積頗小),而且首度將石膏用於製作櫃身,讓這件作品非常出眾,在當時別具現代感。就形制和物料而言,這件傢俱抽象而神秘,會隨著光線變化而改變。」

知名度是裝飾藝術的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全世界都喜歡裝飾藝術,意味著真正特別的作品非常稀少,而且難以購藏。另一方面,如果想開始收藏裝飾藝術,不妨從沒有品牌或工匠簽名的作品,或者出自當時知名度較低的廠商出品著手,這是比較簡單的入門途徑。

埃費雷特以卡地亞神廟胸針(和仿製品)作為較易入手的例子,這類作品像2013年在紐約蘇富比上拍的神廟胸針,鑲有砌成神廟造型的長方形和圓形鑽石,適合別在任何上衣的翻領或禮服上。卡地亞出品的胸針價格通常是100,000美元左右,但無品牌刻名的版本售價會低很多。他進一步說:「有人可以只花20,000美元就在拍賣會買到精緻的裝飾藝術風格手鐲。」
Puiforcat 和 Lalique 是兩家創立於裝飾藝術時期的家品設計公司,至今仍潛心經營,繼續生產二十年代款式的生活用品。如果想入手真正屬於裝飾藝術時期的家品,可以考慮像這套銀製餐具的作品,這套餐具曾亮相2024年蘇富比拍賣,相對而言會較易在市面找到,價錢也不至於讓人傾家蕩產。
不過即使錯過紀念裝飾藝術面世一百週年的拍賣會也沒關係,裝飾藝術風格是不會消失的。埃費雷特說:「無論是以珠寶、設計、時裝、建築或平面設計的形式出現,裝飾藝術會一直存在。那些形制、那種建築,甚至是百老匯燈牌所用的字體,都會永遠留在大家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