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kspiration: Chinese Paintings & Manuscripts Online
Inkspiration: Chinese Paintings & Manuscripts Online
「小風景」收藏 ︳From the Collection of Ink&colour Gallery
Lot Closed
December 20, 03:08 AM GMT
Estimate
30,000 - 60,000 HKD
Lot Details
Description
Ba Jin
1904 - 2005
Table of Contents and Postscript of Ba Jin Xuan Ji,
ink on paper, six leaves
Table of Contents : each 18.6 x 26.2 cm 7⅜ x 10¼in. (3)
Postscript : each 27.4 x 21.2 cm 10¾ x 8⅜in. (3)
----------------------------------------------
巴金 〈巴金選集〉目錄、後記
墨水筆紙本 六頁 一九八〇年作
目錄内容:
(〈目錄〉,文略)。一二兩輯中所選各篇請根據〈巴金文集〉(或根據人民文學出版社即將出版的兩卷本〈巴金選集〉)排印。第三輯中的前五篇請照〈爝火集〉版排印,餘二篇可用〈大公報〉剪報。
後記內容︰
後記
昭明出版社要我爲我的《選集》寫一篇序,當時我正準備出國,便說︰序不想寫了,等我回來寫 一篇後記吧。現在是踐諾的時候了。
本來我是不想講話的。我連編選、出版自己舊作的事情也感到厭倦。兩年前人民文學出版社要找 我編輯兩卷本的《巴金選集》,我勉强地照辦了,但是我寫了一篇類似「自我批評」的《後記》,即使不徹底吧,我總算解剖了自己。一個人應當嚴格要求自己,至於做得怎樣,當然以他的言行爲根據。 我的《後記》是爲讀者寫的。我向讀者打開門,讓他們看見我的房間裏有什麼陳設,給他們時間考慮要不要進來坐坐。以後有機會,我還要作這一類的自我批評,因爲我認爲自我批評比自我吹噓好,對自己、對讀者都是這樣。但有時我覺得「徹底」解剖自己,很難辦到,與其反復地自我批評,不如讓人完全忘記痛快,這就是「四人幫」搞的那種「自行消亡」的把戲吧。說實話,有時候我也眞想「自行 消亡」,爲了安靜,爲了聽不見那些吱吱喳喳。今年我爲兩家香港的出版社編了《選集 》,都是違心之擧,却不過朋友的情面。既然做了,就得等待着後果。我常常說我這一生挨的駡可謂多矣,多少次的圍攻、甚至「四人幫」時代無數次的批鬥,都不曾把我罵死,那麼我還要活下去聽沒完沒了的詛咒, 編印兩三本選集有何不可!
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我是一個中國人,我也重視謙虛。誰當面對我說讀過我的小說,我總回答︰ 自己亂寫一通。但是我讀到黃河先生的文章,我才發現世界上眞有「亂寫一通」的人。黃河先生說我「通過杜大心得出一條荒謬的邏輯︰『凡是最先起來反抗的人,滅亡一定會降臨到他的一身。』」他的文章印在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續編》第三卷《小說二集》的前面,是「一九六四年六月十九日寫於斗室」的。我在一九五八年三月寫的、後來收在《文集》第十四卷中的《談〈滅亡〉》裏就說過︰「書名是從過去印在小說扉頁上的主題詩來的……這八句詩並非我的創作,它們是我根據俄國詩人雷列葉夫的幾句詩改譯成的。雷列葉夫的確說過︰『我知道︰滅亡等待着第一個起來反抗壓制人民的暴君的人』,而且他自己就因爲起來反抗壓制人民的暴君,領導十二月黨人的起義,死在尼古拉一世的絞刑架上。他是爲了追求自由、追求民主『甘願滅亡』的英雄。」這不是講得清清楚楚了嗎? 古往今來爲革命甘願獻出生命的先烈何止千千萬萬。請問三十一歲就結束他的創作生活的大詩人雷列葉夫的詩句究竟是什麼樣的「荒謬的邏輯」!可能有些成天關在「斗室」裏的人認爲革命是「冒一次險、撈一把」,因此把革命者爲理想英勇犧牲的獻身精神看作「荒謬的邏輯」。但我想,《新文學大系續編》的編者的頭腦總當是清醒的吧。究竟誰「荒謬 」,我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一棍子打死人或作品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作者有權利爲自己的作品辯護。對打棍子的人我只提出一個要求︰你們下棍子之前,請先把作品看懂。
我的作品有種種的缺點,但我看不出「荒謬的邏輯」在什麼地方。我雖然重視謙虛,也不願在棍子下面低頭。我還能保護自己,用不着在這裏饒舌了。
巴金,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九日,上海。
來源:現藏者得自作家
註:拍品六頁,其中〈目錄〉三頁書於人民文學稿紙,〈後記〉三頁書於香港上海書局監製稿紙。
一九八〇年七月十三及十九日,劉以鬯與巴金嘗有書函往來,溝通昭明出版社即將出版之〈巴金選集〉目錄,並懇其女代寫序言,巴金允諾親寫〈後記〉,並於八月二十五日寄予劉氏。上述信函提及之〈目錄〉、〈後記〉即為本拍品,皆曾經劉以鬯手,〈目錄〉三頁書於七月十三日前,〈後記〉日期則在八月十九日。一九八一年,〈巴金選集〉由昭明出版社出版,劉以鬯或即牽綫聯絡者。
巴金乃現代文學巨擘,其手稿甚少見諸公開市場,拍品完整呈現香港昭明版〈巴金選集〉出版之一手資料,極爲難得。作家更於後記中針對評論者的不當批評,堅定捍衛自己的作品,性情流露。
參考資料:劉以鬯〈關於《巴金選集》〉(〈香港作家〉,二〇〇三年第五期),頁21
「1984年入香港中文大學時,剛巧巴金先生來香港,接受榮譽博士學位,我們幾位同學一起去大學賓館訪問他,那是一次近距離親炙文學大師的機緣。沒想到幾年之後,居然有機會編輯十卷本《巴金譯本集》。至今的感覺仍恍如昨日,一頁頁翻檢『文化生活譯叢』舊譯本,看着巴老新的校改修訂。那時候他已住院,是在醫院裏重新修訂這十本譯作的。字跡筆劃有點顫抖然而依然清晰有力。如今隔了三十多年,沒想到又有機會看到巴老的手稿,如見故人。
這份手稿共六頁,寫在香港上海書局監製的500字『我的原稿紙』上,三頁作品編目和三頁後記,正是1980年巴老為香港昭明出版社親自選編《巴金選集》的編目和後記。字跡清晰工整,巴老在這篇〈後記〉中,回應批評者對他的攻擊:『一棍子打死人或作品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作者有權利為自己的作品辯護。』為讀者提供了接近巴金心路歷程的稀見文獻。手稿既保留着作家的心緒情感與生命體溫,也蘊含著的時代信息和背景。
這篇〈巴金選集.後記〉成於1980年8月19日,是巴老1979年4月率中國作家代表團首次訪問法國回到上海後執筆的。我們記得,十年文革後,巴金那次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巴金熱』,至今在文學界仍被視為中法兩國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林道群
目錄 : each 18.6 x 26.2 cm 7⅜x 10¼in. (3)
後記 : each 27.4 x 21.2 cm 10¾ x 8⅜in.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