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 Chinese Paintings
Fine Chinese Paintings
PROPERTY FROM THE MK LAU COLLECTION | 「梅潔樓」珍藏廿世紀書畫
Premium Lot
Auction Closed
April 21, 10:22 AM GMT
Estimate
6,000,000 - 8,000,000 HKD
Lot Details
Description
PROPERTY FROM THE MK LAU COLLECTION
Qi Baishi (1864-1957)
Generations of Longevity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signed, with four seals of the artist
104 x 34.3 cm 41 x 13½ in.
----------------------------------------------
「梅潔樓」珍藏廿世紀書畫
齊白石 (1864-1957)
柏壽圖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
柏壽。
白石篆二字以補餘白。
鈐印:「年八十五矣」、「白石翁」、「悔烏堂」、「人長壽」。
展覽:
臺北,國父紀念館,〈齊白石大展〉,二○○二年四月十九日至六月二十三日
香港藝術館,〈「千祥雲集」中國吉祥圖案文物─敏求精合四十五週年紀念展〉,二○○五年十一月廿五日至二○○六年七月十九日
著錄:
〈齊白石的世界〉,郎紹君著(臺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二○○二年四月),頁421
〈「千祥雲集」中國吉祥圖案文物─敏求精舍四十五週年紀念展〉展覽目錄(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二○○五年十一月),圖版126
來源:張鎮舊藏
張鎮(1899-1950),字申甫,號真夫,湖南常德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曾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一九二七年返國,投身軍旅,屢掌要職,後任憲兵第一團團長。抗戰軍興,在淞滬戰役中屢立戰功。一九四○年率部駐防陪都,升任憲兵司令。國民政府勝利還都金陵,他出任制憲國民大會警衛處處長,四八年授陸軍中將銜,兼首都衛戍司令,翌年撤往臺灣。一九五○年病逝。
香港蘇富比,二○○九年十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237
註:白石老人與張鎮之交,目前未見具體文字記載其詳。待上世紀九十年代,即張氏逝世近五十年,舊藏自紐約釋出市場,引起哄動,方教世人得知一九四六至四八年間他倆具有如此一段交往。這是以傳世畫跡來補闕歷史之不足的最佳說明。
白石性寡言,不理會俗務,官場送往迎來,更無興趣,在其自述中鮮有提及。早年所交往如樊增祥、王闓運、夏壽田等,無非是前朝遺老或過氣官僚而已。即使「仲珊使帥」或日後之大總統曹錕,不過片刻風光罷了!直到一九四六年底,他應邀往寧滬舉行展覽,蒙層峯接見,藉此粉飾國民大會前後之昇平景象,故展覽成績斐然,聲名大噪,黨國要員爭相訂製求畫,這才使他與官場距離稍為拉近。
張鎮時任制憲國民大會警衛處處長,兼掌憲兵,官職不高,但操京畿衛戍大權,位居要津,這應是他與白石交往較頻繁之日子。按白石所贈〈篆書四言聯〉鉅製,邊款曰「丙戌十月之初,予因真夫鄉兄先生之召來金陵」,此或屬過甚之辭,以抬舉對方之身份,蓋因南行實出於中華全國美術會邀請。而且,另幅〈菊壽延年〉又題曰「真夫仁兄鄉先生丙戌春同客京華」,可知他倆是年初已結識於故都。年底之行,或因順道而獲張鎮盡地主之誼接待,彼此又同籍湖南,故亦以同鄉身份招待;白石頗重鄉誼,布衣獲此禮遇,遂書畫酬報,自是順理成章!
張鎮藏白石作品十六件、畫十一、對聯二、印章三組共五方。印章均刻張氏姓名、字號;書畫三件具其上款,皆一九四六年作品,餘者應為四六至四八年間所出。循訂交時期,作品創作年份和水準稍作分析,可推知具上款者乃白石寫贈留念,餘下絶大部份似購自畫家,題材多白石擅長兼熱鬧者,至於署上款與否,則出諸求畫者意願,概無定則。
本幅無年款,鈐「年八十五矣」白文印,可推知乃一九四五年之作。白石在另幅一九四六年的〈柏壽〉題曰「八十六歲老人,一日興至,連畫數幅,時客金陵」,也許是國民政府黨國要人重複訂製所致。一時應接不暇,同鄉張鎮所求未能立時報命,祇好返京後檢奉舊作了!
畫題「柏壽」屬吉祥喻意者。或題「百壽」,以畫中婦人手抱孩童,持柏枝一株,喻「長命百壽」,期盼新生命能茁壯成長,這對農業社會中家庭單位的延衍綿延至為重要。難怪出身農家的白石透徹理解,筆下也屢見此本了。
白石寫此本時,同一題材處理已駕輕就熟了。他以寫意法成之,運筆順暢無拘,綫條粗放,沉穩有力;不著意於精細描繪,但濶臉大眼,額前一綹疏髮,已點出農村小兒的天真憨態,可謂簡練傳神。紅衫孩兒與背向畫面的素衣母親,無論體態造型,服裝顏色,以至輕重等對比,在畫中不經意地形成調協和諧的關係,無疑是畫家嚮往農家天倫樂趣的自然流露!
104 x 34.3 cm 41 x 13½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