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瑟的天氣,嚴峻的政治空氣,一九七二年冬我偕老伴去貴陽探她母親的病。抽空去了花溪,大樹都脫葉禿枝,鐵綫丫杈,婆娑乎,哀泣乎,難名所感。溪水清清,其間無粼粼之波,倒影一味仿效岸上樹之姿態,婆娑與共,哀泣相應。這風光明麗的園林里幾乎沒有遊人。我凍著手作了一幅水彩,以岸上斜傾的老樹及跌入水中的倒影作為畫面的構架。細心的讀者當會發現每棵樹與其倒影並不完全能對上口徑,有的樹失落了倒影,有的倒影卻又找不到岸上的主體,虛虛實實,都緣作者意圖布網圍捕蕭瑟之氣氛……細分析,粗黑的縱綫是台柱,橫的堤岸及遠景與之對照。粗黑綫縱中有曲,這曲呼應了橫向之背景。」
—吳冠中


本幅水彩寫於一九七二年,乃畫家首度以「花溪」為題創作,亦八十年代面貌愈趨抽象的「花溪」之母本。按一九八八年著錄圖版,畫上本無簽名及年份,至九○年再度付梓時始見補上,或因年月久遠,畫家署年時誤寫「74」,遂馬上更正為「72」。

更抽象之版本可參見: